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推进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是建构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案例研究是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公共管理本土化发展和中西公共管理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着力于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探索。案例研究作为建构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增量,需学术共同体共同努力,着眼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积极开拓案例研究领域和公共管理跨学科研究,促进案例研究范式转换与研究方法创新,强化案例研究的实践与理论领域的交融互鉴,实现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理论建设努力的目标,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就的指导下,努力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学术性,构建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及其相关重大专题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并在表现形式上从纵向关注实现古今联系,从横向探索中外互鉴模式。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践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践成就的聚成。习近平洞悉世界文明历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局,深刻回答了文明交流互鉴何以重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什么、文明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文明如何交流互鉴的新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与文明观之间具有内在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并敞开着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守正创新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观念成果,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指引,同时也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体,纵览整个中国诗歌创作历史,透视诗歌中的“花”、“树”意象,它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地位及其心态的发展变化;透视这一发展变化的历程,对于中国诗歌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具有三重向度的战略考量:从中国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价值共识的现实需要;从国外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是构建国家形象的客观要求;从整个人类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是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命题。探究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战略考量是实现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深化中国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而形成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教育学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学科和学术话语发展、学科和学术人才培育、学科和学术治理等五个系统的灵魂、动力和关键,也是此五个子系统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成效的标准。政治方向和思想影响力都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标准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有效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教育思想创新成果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资源。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教育思想创新为核心,努力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对于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文学科而言,当代生活和当下现象是其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观念与审美范式都有着历史的特殊性。中国现代诗学涵盖了发生在现代中国的所有从现代观念出发、富于现代诗学理论意义的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主要包括诗学理论、诗歌批评和诗歌史三个层面。中国现代诗学之现代是由时间观念的现代性和审美品格的现代性两个方面的趋向构成,其前沿视野聚集于“问题意识”,回应着动态的历史和丰富的现象,关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的诗歌审美动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秉承知识学习与探索实践相结合、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个人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学术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相结合的基本理念,采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及创新的辩论赛形式,使参赛学生在知识经验建构、研究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主探索性研究的平台,是我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后期的极为广泛的学术研究中,对中国诗歌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他在一九二四年所写的《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可说是相当庞杂的~部中国诗歌史论稿。此外,他还探讨过中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对诗经、乐府以及屈原、陶潜、杜甫等人的创作发表过许多议论。他的论述,对于后来的诗歌史研究是产生了影响的。比如,陆侃如、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学和文化来丰富自我.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马春燕 《文教资料》2020,(7):105-106,83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个人和中国长远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平等协商的政治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共建共享的安全观、绿色持续的生态观,追求共同价值,统筹中国内外部协调发展,融合各国人民利益,衔接“中国梦”与“世界梦”,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四维特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承继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国内与国外相关联的整体性、普遍与特殊相区分的求是性.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沉淀为底色,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对人类文明在新时代如何共同进步作出的时代回应。从文化传统、思想渊源、思想基石三方面深挖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开启和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征程。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印度瑜伽养生和中国传统养生的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二者都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本源,具体在养生思想理论、生命观、自然观、防病观、饮食观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二者又有异同,在理论体系、实践方式、防病理念等方面,差异明显,各有特色。对印度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这两种古老的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传承与弘扬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对现代养生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充满了霸权逻辑与冷战思维,却因迎合西方的强权政治而大行其道,阴魂不散。与"文明冲突论"相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新型文明观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对话共存,不仅是破解"文明冲突论"的良药,而且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转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失宠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问题,它不只发生在当下的中国文坛。在这个不读诗歌的时代,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歌的这种历史境遇。截取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诗歌史的一个片段和一个自杀诗人的剪影。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没有  相似文献   

17.
阐述习近平同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精确把握集中在三个方面:崇尚精神文化、高扬精神的力量,对内圆融共生、对外交流互鉴,生生不息、与时偕行。这种把握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又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处的时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依据唯物吏观,总结历史,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历史、史学互动,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这将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与史书编纂,将会在10个方面主导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即历史编纂、理论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研究、地方志及《中华一统志》纂修、中国史学融入国际学术、世界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史料整理及数字化、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学科的兴起、唯物史观的新阐释与史学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年、著作流播、交游考论进行了清晰深入的考证;三是厘清古代蒙古族诗人汉诗发展脉络,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整体历史角度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发展进程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该书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不仅系统地呈现出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历程,而且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与汉族在不断交融碰撞中共同书写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当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借鉴和榜样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国的诗歌史,是中国诗人兴、观、怨、群的历史。诗言志,志,是情感、志向和怀抱。诗人以诗歌言说出他们对人生的观照和世情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