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让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进中国理念、中国立场、中国主张。要创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叙事方式和国际战略传播平台,重点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用什么讲”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李冰  王刚 《现代传播》2022,(6):57-66
在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关于话语权的争夺从来不曾缺位,尤其体现在运用媒体国际传播进行议程设置、控制信息流通和制造公众舆论关注点之中。在未来交锋中,中国媒体可以在话语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通过“社会背景—媒体话语—报道文本”构建“大外宣”指导下的国际传播话语路径,向世界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3.
中国话语权在世界的提高成为近年来中国外交努力的重要方向。在档案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国际档案话语体系中,中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升是中国档案人的责任。我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升要以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为前提和基础,提高中国档案学在国际档案学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张建民 《当代传播》2021,(6):51-54,59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激化大变局的催化剂.建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是个重要课题,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通过重大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传播话语权,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被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策略.从疫情期间美欧等西方国家关于疫情"甩锅"中国来看,有议题设置能力不等于掌控了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系统工程,它与议题设置、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赵猛 《采.写.编》2021,(3):137-139
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话语权所蕴含的重要内涵与意义入手,分析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话语权呈现的新特征、新态势,剖析国际外部网络意识形态思潮渗透影响、国内体育文化领域自身存在的话语困境正反两个方面的原因,构建新媒体时代中国体育文化话语权体系,掌握网络时代体育文化话语权,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朱雅文 《传媒》2022,(9):59-61
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频繁变化为党媒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探索了我国党媒构建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重点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和提升策略,认为党媒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能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抓住问题导向,做到“对症下药”;使用客观的口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强化传播共性,加强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王丽洁 《新闻战线》2023,(21):58-60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要硬件的支撑、人才的储备、资金的投入、国际视野以及优秀的新闻专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内容为王、多渠道发布,全球化表达、分众化传播,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投送能力、分发能力及影响力亲和力,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争取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话语即权力。福柯说,“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所谓话语权,就是人们掌握媒体对文化价值、行为规范进行传播,并影响大众思想和行为的权力。话语权的问题,往往和传播介质、传播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制文字、发明造纸术、印刷术,发现电磁波……每一次重大的传播介质和技术革新。都会重构传播格局,也会决定谁拥有或取得话语权。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及广泛应用,同样对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的传统传播格局造成深远影响。不仅是媒体形态变迁,更重要的是,原本由传统媒体占据的话语权也在经历解构、转移、分散、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通常意义上,对外传播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家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对外传播是一个国家树立国际形象、奠定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话语权”是传播政治学概念,即指媒介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现实影响力,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将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表达出来,并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话语权的争夺,可以说,传播的实质就是人类的话语权之争。  相似文献   

10.
在微博传播中,女性话语权依然是缺失的。本文从女性话语权的传而无效性,女性话语领域的局限性,女性意见领袖的缺失,微博传播中对女性话语的解码误读,微博传播中女性话语权的扭曲表现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鉴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国际论文发表的情况对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估,本文将国际学术话语权界定为学术话语主体在国际学术场域所拥有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的统一体,并通过国际论文发表、书籍出版、期刊建设、学术任职、会议交流等综合指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学术影响力、领导力和传播力仍然弱小。未来,需要加强话语传播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创新,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12.
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出版走出去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中国成就”蕴含的内在逻辑,展现当代中国形象,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资助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国际话语权视域中,从话语施行者、话语内容、话语对象、话语平台和话语反馈等方面梳理项目实施的情况,研判其取得的成效,反思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沈雨敏 《传媒》2022,(15):74-76
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国家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信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体现。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化等要素都对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主流媒体的快速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良好机遇。这要求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勇于挖掘中国好故事,树立信息传播的品牌效应;主动进行议程设置,牢牢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通过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对外传播矩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扩大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东南传播》2023,(7):I0005-I0005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热切期盼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期待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023年6月21日,福建国际传播中心(FJICC)应运而生,顺势而为。这是福建省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外宣工作大局,充分利用海外闽籍华人华侨等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福建篇章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话语权缺位使得西方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正当其时。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有资源、能力和勇气发出"中国声音"。通过丰富话语内涵,凝练话语品牌,加强国际对话,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建立一个中国化、世界化、当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国际文化的多样化联合。  相似文献   

16.
以“引领”二字界定主题出版“走出去”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的新表达。引领原因是方向一致的必然性、目标一致的战略性、路径一致的必要性。引领内容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和话语结构上的需要。引领路径是主题出版“走出去”在话语、传播和国际话语权上的创新突破。引领内容的逻辑点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需要,引领路径的逻辑点是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创新突破,后者满足前者需要,二者结合昭示引领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理论上,每个国家都有公平表述其话语权的机会,但问题是,每个国家是否具备传播国际话语权的条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途径,运用自已的话语权?通过话语权的传播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把自已的"话语"采用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对象国家的受众?事实上,讨论国际话语权也就是讨论国际宣传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的外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央视第九套纪录片频道等都是中国与外国沟通、交流、进行宣传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话语权是一种基于知识实践所构建的知识话语影响力,具体体现为话语的主导力、亲和力、公信力与传播力。全球发展倡议作为一项知识产品,产生于中国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的创新实践,打破了西方发展话语霸权和西方发展合作话语窠臼。倡议在提升话语主导力、亲和力、公信力、传播力方面已有良好基础,未来需加强传播力的建设,持续提升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破解国际传播话语失衡困局的视角,探讨短视频等新传播形态和平台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传播好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主流媒体、自媒体、普通民众为代表的多元传播主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成了传播“和”文化的内容矩阵,通过价值理解和情感共振搭建审美情境,形成跨文化共情合意空间,自主可控平台的出海则为此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跨文化话语调适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际舆论场上建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理念,从话语实践出发对冲西方话语霸权的内容池,再逐步过渡到多元文化共存和打破原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认识体系,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典籍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蒙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体悟和人伦关系准则,译介历史漫长,译本繁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德语译作由德语为母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内容。宏观层面的德语译介传播史梳理和微观层面译本特色分析表明:百余年来,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多元文化系统中始终对世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