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皖南圩田的发展及地方官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圩田是清代皖南平原土地开发的主要模式。随着江南地区人口的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扩大,清代皖南地区圩田开发有明显发展,突出表现为新圩的扩展,旧圩的修缮和圩田治理技术的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官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无为大堤从肇筑到成型,前后历经近五百年,是该地区劳动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与洪水作不懈斗争的见证,为该地区乃至整个巢湖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圩田的丰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其频繁的修筑也对沿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池州圩田开发的热潮初起于清末,繁兴于民国,大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截止上世纪80年代,池州沿江、河、湖滩涂湿地已开发殆尽,构筑成蜿蜒壮观的圩田网络,反映了皖江流域圩田开发的最后高潮。其开发的成因既有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运作和租佃制度的推波助澜,也与政府的大力组织和积极导引有关。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绩溪县西部,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石家村。它有着皖南明清古建的基本特征,更有其有别皖南明清古村落的规划特征。笔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查询、深入分析研究,在本中着重阐述了石家村的规划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安庆水旱灾害频发,为患甚剧。安庆官民通过整治河湖水道、引水,蓄水灌溉、修筑圩田积极应对水旱为害。但是,水利建设强化了人们对水利的依赖,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皖南古民居依山伴水而建,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独有的徽州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皖南古民居依山伴水而建,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独有的徽州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皖南古民居独特的建筑特点及室内装饰元素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皖南古民居形成的原因及其建筑装饰特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通过对现代室内设计案例的分析,概括总结出使用直接引借、意境营造、抽象提炼等方法将皖南古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使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塑造出新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民族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为让考生更加科学、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今年将继续主办2014年在皖招生院校系列现场咨询活动。咨询会分皖中片、皖北片、皖南片、沿江片共四场。分别由安徽新华学院(皖中片)、阜阳师范学院(皖北片)、安庆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皖南片)、安徽工程大学(沿江片)承办。此外,考试院还将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举办部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池州圩田的管理主要由私圩主组建的垦务公司负责,兼以民间受益户的自主管理,圩田散乱无序,水利纠纷不断,水患频仍。建国后圩田管理权收归政府,通过联圩并圩,培固堤防,疏浚沟渠,建设闸站,封山育林,退田还湖等综合治理,使池州圩田成为粮棉生产基地。但进入80年代后期,池州圩田的管理状况堪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宋金之间的战争和社会动荡,严重打击了太平州的农业经济,导致该地区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南宋朝廷为稳固政权、开辟财源和安顿民生,非常重视恢复和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因而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仅加强太平州的圩田修筑和管理,而且为圩田建设提供多元化资金来源,为圩田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太平州圩田规模扩大,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力水平高,进一步推进圩田经济发展。太平州的圩田经济在宋廷经济和财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南宋江南圩田经济地位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安置流民和稳定社会,大力发展江南圩田经济.由于将治水与治田结合,修复旧圩田,开辟新圩田,南宋江南圩田得到充分开发,在江东、浙西和浙东地区农田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江南水田规模.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好,耕作技术先进,人民勤劳,实行集约经营方式和农业耕作制度变革,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专门化经营相结合,有圩田的江东、浙西和浙东成为南宋农业集约经营的典型地区,其中圩田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圩田是南宋赋税重要来源,圩田租课在地方税收中比例较大,到南宋后期在中央财政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江南圩田经济获得充分发展,经济地位高,对经济重心南移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05,(12)
皖南古村落,堪称中国皖南古村落典型的西递,宏村,位于安徽黄山南麓的歙县。它是中国明清民居村落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丰富宝藏。它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和宏村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明清皇家陵寝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湖北等地。除了位于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外,还有位于河北遵化两南的清东陵、及位于河北易县城西的清西陵。这些建筑格局,保存完整,反映了皇家陵寝的原貌。规模大、气势磅礴是皇家陵寝的最大特色。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明、清皇家陵寝作为文…  相似文献   

12.
沿江佛教文化是道、儒、禅多家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该地区佛教寺庙建筑是皖北的道家文化和皖南的儒家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宗教寺庙建筑是古建筑遗产中的精华,寺庙建筑集结了宰相王俯、皇室宫殿、封建祭坛等建筑的最高水平。分析沿江地区佛教寺庙建筑内部的陈列设施和空间布局的文化意境,并与现代园林布局比较将对佛寺建筑的格局研究以及佛教宗教建筑的保护和借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安徽第一代地方戏曲声腔青阳腔的形成和流播为例,论述了明清徽商对戏曲文化的形成和流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青阳腔是江西弋阳腔在徽商影响下流播于皖南青阳一带的产物,青阳腔兴盛之际又伴随着徽商的脚步而风行天下,成为“南北时尚”。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朝皖南的社会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晋南朝时期,皖南的沿江平原、丘陵岗阜及山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方面均获得较大发展,而各区域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总体发展水平在南朝时期达到中上程度,为该地区经济在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连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戏剧,明清时期徽州祁门人郑之珍取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本子重新编撰成《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开始在皖南民间演唱。戏中包含了丰富的宗教思想,主要有佛教的救度思想、道教的检察思想、阴间的审判思想以及民间的临终追荐与超度思想等,这些宗教思想通过戏剧的演唱与流传对皖南乃至江南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促进了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加上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正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本书作者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与方法,就明清时期天津运河的管理、明清时期经由天津的漕粮、明清时期天津漕船、明清时期天津的海运漕粮、明清时期漕运对天津的商业、文化以及人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详尽论述。书号:ISBN 978-7-5528-0019-7出版时间:2012年定价:56.00元  相似文献   

19.
皖南黟县古村落规划中的文化与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黟县古村落的规划中蕴含着明清之际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及其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的和谐融洽之美,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所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戚戚相关,并且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具有“近海沿江”的区位优势,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多种类型的气候特征,千姿百态的名山胜水和喀斯特地貌,以及多姿多彩的徽文化群,形成了安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安徽的山景以“雄奇”著称,主要分布于皖南、皖中地区。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和琅琊山号称为安徽大花园里的“五朵金花”。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已被列入世界自然景观的珍贵遗产。位于皖南山区北部的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