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太极的春天还未到来早在2019年,我就曾经说过:“太极拳的春天,还没有来到。”如果太极拳的春天真的来了,应该是像房地产高峰期时一样,看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大家摇号疯抢,跑步来交费学习太极拳的盛况。我个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私人银行家,累积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另一个身份就是“国家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20年多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普及并推广太极思维。我既是一名非遗太极拳传承人,也是教练员,同时还是拳馆的运营者。  相似文献   

2.
我初次接触太极拳是1962年,但系统学太极是1995年离休后开始的,目的在于健身。通过多年的学习锻炼,对太极拳的基本修养逐步加深了理解,也找到了一些实践的路子,取得了一些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理解太极拳的基本修养就是“静,松,整,活”四个字,这不但包含中国传统的哲理,和医学的健身原理也是完全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正> 太极拳对防病治病有良好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太极拳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太极拳的动作比较复杂,初学者练习时常常是顾了手顾不了脚,顾了四肢又顾不了躯干。为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太极拳,我们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师先介绍练习太极拳的作用、特点及目的,让学生了解练习太极拳的价值与意义,然后随太极  相似文献   

4.
王寿山 《中华武术》2002,(12):28-28
太极拳是老年人健体强身的首选项目。它既修心,又练身,可达心身双修。笔者多年习练太极拳,深得其益。但练拳健身要讲究方法,否则反受伤害。我的体会是,要做到十不要。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4,(11):58-59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八卦掌名家张全亮、国家武术教练秦庆丰 我学太极拳一年了。想请教陈正雷老师两个问题。 1.练陈式太极拳是口呼鼻吸还是全部用鼻子呼吸?  相似文献   

6.
实验研究太极拳锻炼对人体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 :多年太极拳锻炼组进行 2 5 min锻炼后表现为 CD3、CD4 细胞百分比升高 ,CD4 /CD8的比值升高而CD1 6 细胞百分比下降的现象 ;在安静状态下 ,多年太极拳锻炼组与非太极拳锻炼对照组相比较 ,表现为 CD3和 CD4 细胞百分比升高。CD8细胞虽然也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 ,进行多年太极拳锻炼身体 ,能够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调控能力 ,促进正向免疫系统的平衡 ,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有益于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张天绪 《武当》2022,(9):34-35
<正>今年是武当赵堡太极拳一代明师、郑悟清太极拳第二代嫡系传人郑钧先生仙逝五周年。谨以此文追忆与先生交往二十多年的点点滴滴,再次体会先生作为太极拳明师所具有的虚怀若谷、提携后生的高贵品质,和淡泊名利、献身太极拳事业的崇高风范。记得那是一九九五年的初秋,我与刘必文师弟遵师父刘瑞先生嘱托,前往赵堡太极拳发祥地、河南省温县赵堡镇拜谒郑悟清师爷的陵地。驱车从古城开封出发,谈笑间即过了黄河大桥。一到达赵堡镇,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每一招一式都有它的攻防含义。在套路练习中,要懂的每一个式子为什么那样打,通过多年的锻炼,动作熟练后,就可以在技击方面发挥作用。不过我现在不是探讨技击方面,而是研究太极拳在健身、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我学练太极拳三十四年,太极拳在健身、疗病方面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练拳前患有肺气肿、胃病、脱肛、胃  相似文献   

9.
陈斌 《少林与太极》2023,(11):22-24
<正>太极拳,人所共知。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作为来自太极拳发源地的一名嫡系传承人,借此机会,我最想表达的一句话是:太极拳,影响巨大、潜力深远,但却现状堪忧。好的方面,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太极拳因其卓越的健身养生功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世界民众的喜爱,已成为最具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是我中原文化的一张大名片。但同时,长期的缺乏管制,无序发展,也客观地形成了诸多的乱象。  相似文献   

10.
亦凡 《中华武术》2005,(5):27-28
“虽然我离家多年,但我时常惦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写字的时候,一遍遍写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这些年,走的国家越多,觉得身上担负的责任越重,我毕生能做的就是要将太极拳传播到世界。”“太极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她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知名的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近二十年来,陈小旺每年奔波于数十个国家传授太极功夫,授拳数万人次,赢得了各国拳友的赞誉。  相似文献   

11.
胡克禹 《武当》2015,(4):46-48
2015年是我的恩师赵幼斌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恩师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创会会长、杨式太极拳在西北地区的奠基人。老师虽说已离开我们16年了,但他老人家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拳艺拳德,谆谆教诲,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回顾我从师学艺的岁月,是赵斌老师把我领进了太极殿堂,又是太极拳治愈了折磨我十  相似文献   

12.
我打太极拳多年,在我们太极拳辅导站的拳友中。时常听说有人习练太极拳后膝关节疼痛。找大夫求方,大夫说:“这是‘太极腿’,是打拳方法不当出现的特有现象。”这之后,有人因为腿疼而改练其他体育项目了。  相似文献   

13.
魏博 《武当》2024,(2):18-20
<正>人们大多在公园里见到的太极拳都是慢悠悠的,习练者神态祥和,姿势舒缓,甚至随着轻柔的音乐翩翩运展,于是就认为太极拳是慢练运动。当然也有人断言太极拳是中华武功疾快而凶猛的拳术,慢不是其本来面目。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客观地说,太极拳习练者数以百万计,且门派风格众多,有的是套路表演型,有的是健体强身型,但都是有快有慢。那么,太极拳究竟应该是快还是慢,其本质核心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4.
永年是中国太极拳中兴的发祥地,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中国六大太极门派有四大门派都源于此风水宝地,我自幼就向往到那里。2009年暑假期间终于完成了我多年的朝拜心愿。我生于孔孟之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从上中学时开始,我就一直痴迷于太极拳,我知道"太极起源于易学,又理成于医学",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方式。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的文武之道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儒雅涵养,又不失勇武之气概。以前我也曾练习过国家规定的太极拳  相似文献   

15.
路迪民 《武当》2006,(8):29-31
我是跟赵斌老师学的杨式太极拳,但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倒是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相似文献   

16.
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发劲都很喜欢,但苦练多年,能将劲发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意到气到劲到者,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不得要领。如果真正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发劲的规律,练好也并非难事。笔者在多年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潜心探寻其奥秘,现就练习太极拳发劲方法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陈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必须在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情况下,遵循“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个太极拳发劲的基本规律,秩序渐进,用心揣…  相似文献   

17.
动静太极拳     
本人学练太极拳多年,主要是杨式体系的24式、88式太极拳,会得不多,知道得也少,但受益颇大。严重的心脏病已稳定多年,恢复了健康。离休后,得以继续学习工作,现已满84周岁,也算长寿,且健康愉快,凡此种种,以得益于太极拳为最。 关于太极拳,有人说是“圆的运动”,也有人说是“意识体操”,各有道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指导整个修炼过程。可以这样说,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体系,练好太极拳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根据前辈拳论和我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相似文献   

19.
路迪民 《武当》2009,(5):32-33
这是笔者多年来萌生的一个总体看法,即中国的太极拳可以分为两大总系。对太极拳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从拳架名称和整体结构上看,当代太极拳主要流派中,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是基本一致的;陈式和赵堡是基本一致的。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两个蒋发的传承所致。杨式太极拳源于乾隆的蒋发;吴式太极拳直接源于杨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首先从学于杨禄禅,  相似文献   

20.
刘月兰 《武当》2015,(1):30-31
习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不少人在学练太极拳时却一味地贪多求快,甚至把太极拳演练成了广播操、柔软操,给太极拳固有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法蒙上了阴霾,使太极拳失去了她固有的光辉。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练好太极拳呢?现将我多年习练太极拳的亲身感悟和体会阐述如下,以资共勉。大家都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各个学术领域要造就人才,都需要"高人点化"。有一句话叫做"学拳容易改拳难",拳路错了,基础功架歪了,那就如同顽疾,难治也难改。幸运的是,我于1991年一开始学习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