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元量作为宁末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堪称“诗史”的现实主义杰作。他的诗除了内容独特为世人瞩目外,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汪元量的诗歌同文天祥等人的诗歌一起,代表了宋末文学的主流和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就有尊史传统,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历史主题长盛不衰。"梅村体"作为元明清三代历史主题诗歌的杰出代表,具有"诗史"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史"内涵包括叙写历史事件、反映个人遭遇、展现时代画面等三个方面,风格上又具有的"沉郁"的特点,韩偓诗歌符合上述内容,所以韩偓诗歌可以称之为"唐末诗史",韩偓是杜甫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4.
"诗史互证"包括"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和"诗史互证"三个方面。自中国文学传统始,诗歌与历史同根共源,有着内在不可分离的联系。作为学术研究方法的"诗史互证",充分结合了此二种文体的内在机制,以历史真实与文本真实相互参照,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视野进行了极大地拓展。本文以陈寅恪《读<莺莺传>》的研究方法为例,讨论"诗史互证"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实践与缺憾。  相似文献   

5.
宋季词史作品数量虽远不如诗史,但也卓然可观,别具一格。主要词史作品有:文天祥后期词、汪元量北行词、刘辰翁入元词和《乐府补题》等。词史之作同诗史之作比较,差异在于:一是诗史完整,词史零散;二是诗史具体,词史概括;三是诗史侧重在史,词史侧重在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建安诗歌为研究对象,以诗史定位为研究思路,围绕"人的自觉"的思想大背景下的"志深"和"文的自觉"的文学大背景下的"笔长"两个关键点,与中国文学史上不同阶级的相关命题进行比较,寻求异同及成因,力图凸现"建安风骨"在诗史上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曾以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轰动,被称之为"诗怪".着重从创作方法、艺术表现形式、创作题材、人生道路等四个方面论述其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追求,进而提出他在中国新诗史应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金松岑是近代颇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反映了国内外半个世纪的历史面貌,记录重大事件和人物,历史上发生过的实事,官府的敲诈和百姓的涂炭,以诗证史,以史补诗,具有鲜明的“诗史”特征。当然,诗歌毕竟不同于历史,“诗史”的深层含义应为“史外传心之史”,他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史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四篇关于中国诗史的短小论文缀合而成。一、中国诗史的逻辑发展:因为有感于中国诗史脉络之芜蔓,提出以古典诗歌的五种基本形式来界划中国诗史的五大段落。二、“风雅寝声”原因探析:指出《诗经》之后楚辞之前存在着二百余年的诗史空白,对造成此空白的原因作了初步探索。三、汉代诗歌的历史地位:认为汉人在四言体衰落与骚体诗变异的情况下,创造了古典诗歌中最基本的形式五言诗,在中国诗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四、三句转韵体诗源流:对三句转韵体诗的渊源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文章发微阐幽,不拘成说,有可商榷之处,但对治中国诗史者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郑珍诗歌的宗法关系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仔细研读郑珍的诗歌,结合前代学者对郑珍诗歌的研究成果,可知郑珍诗歌继承最多应是"诗圣"杜甫诗歌之笔法。在诗歌内容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的"诗史"精神,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形式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即事明篇的技巧、浑然天成的近体诗的技巧、以议论入诗的技巧、塑造典型的技巧、"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技巧、以民间口语俗语入诗和炼字炼句技巧以及独到的"点化"诗句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诗史"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历史感。在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诗史"传统,更推动了"以诗为史"传统在理论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上对诗人的诗作常有"诗史"的评价,认为诗人创作的诗歌内容反映或者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从客观的角度看,诗歌的确有这样一种价值。不过,我相信任何"史式"的艺术都饱含着艺术家思想的回环以及灵魂的舞动。诗歌既然是诗人创造的艺术品,那么从其内容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无疑只是一个"影子",甚至是加工过的"影子"。然而,我们从作者的在场(或思想的主体性)来  相似文献   

13.
唐代科举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考试手段,诗题的命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有些出现在科举诗歌中的史事还能补正史书的遗漏。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科举诗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时政性,使其具有可贵的"诗史"意义。但作为"史"的科举诗歌,在具体历史事件的选取和对史实的描绘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汉代史著如《史记》、《汉书》常引用传中人物自己所作的诗歌来增加表达效果,这些自作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场合,很好地体现了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心境情绪,具有史家笔法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人物自作诗多由"事象"感发,大部分是悲剧人物在困境中发出的悲鸣。史著中引用的诗歌往往能与历史叙事相互交融,起到诗史互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莫友芝是清道咸年间贵州的诗文大家,他的纪乱诗反映了社会动乱、人民丧亡的社会现实,具有“诗史”品格。莫友芝纪乱诗的“诗史”品格具体表现为诗注互补、诗史互证、忧国忧民和实录时事四方面。莫友芝的“诗史”思想与其人生境遇、师法杜甫以及自身谨于治史精神息息相关,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握莫友芝的纪乱诗的“诗史”品格,一方面可以对莫友芝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借此以深化对宋诗派诗歌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了解贵州历史细节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贞元时期的诗歌创作长期以来为学界所轻视.其实,它是有其独特风貌及诗史意义的.诗歌思想格调的"由上返下"、情感指数的"由冷变热"、审美趣味的"由平转奇"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在勾勒出贞元诗歌疏荡奇崛的总体特征的同时,也显示了其从大历诗风向元和诗风过渡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相结合,形成其“诗史”之表达形式。“诗史”与一般史书的不同,在于其虚构历史和诗性艺术思维,而与一般诗歌不同则在于其运用“史笔”与作表现出来的史识.  相似文献   

18.
《原诗》虽是一部诗论,但它所表达的诗史观念比通常的诗论更接近文学史的一般原理。历来对叶燮的研究大都着眼于诗歌本体论、创作论等,从文学史观的角度去研究的尚不多,尤其是对叶燮主"变"的理论还有许多有待深入开拓的空间。"变"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变能启盛"是文学发展的动力所在,之所以会有"变"的发生,其背后"创"的作用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对诗歌阐释来说,背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诗史相通”的传统背景下,晚唐首次出现“诗史”一词,至宋接受“诗史”说,将诗歌的纪事功能放在首位.而明代一些学者对诗史说并未完全接受,在主情的诗歌创作观念影响下重新思考二者之关系,出现了反“诗史”的逆流;清代学者在宋人“诗史”说基础上发明诗了“诗史互证”的阐释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诗歌中繁多的自注,是其受到"诗史"观念影响所造成的诗歌文本形式的变化。以诗存史的目的使其试图通过诗歌自注,在文学作品上附加类似于史书所具有的纪实性特征。这是白诗自注生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