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言教”,人们往往会将它与“身教”连在一起,并且很自然地就会想起“身教胜过言教”的说法。本文不想对“言教”“身教”本身的实施作太多的探讨,只想谈谈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言教与身教的关系:学校语文教育应立足“言教”,“身教”只是“言教”的前提,“言教”才是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生活化”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对“生活化”的内涵作出不同解说。李镇西先生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李海林先生理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生活化”,而在语文教学之外去寻找生活化的契机,其关于生活的基本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语文教育”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河北省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倡导,河北省的张国生等老师和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中心小学于90年代实验研究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在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的语文教改思想和教改实验。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将其内容归结为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刘先生认为,张老师“把语文教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语文的课堂教学;教学渠道,指语文的校内课外活动和校外社会  相似文献   

4.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源于已故的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它的核心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它的整体结构模式是“一体两翼”。这里的“一体”,是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一是以课外活动中的语文训练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课外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以语文基础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是主阵地,而课外的语文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中的语文学习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间接延伸。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  相似文献   

6.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社会生活内容,不仅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还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当年针对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张庆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这在当时乃至现在对简化头绪、简明目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9.
孔令艳 《宁夏教育》2013,(12):51-5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提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的思想,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再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愈发觉得语文教学中当努力践行“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0.
张志公先生逝世前在病床上,还关心着语文教学,特别提到了错别字。他说这是语文教学“实”的问题,要多花些时间、多花些精力去研究。“比如错别字问题,学生常写错的是哪些?为什么错?”(《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1期)我在苦苦思索这些问题时,忽然想起了与之有关的同音字。  相似文献   

11.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源于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它的核心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它的整体结构模式是“一体两翼”。这里的“一体”,是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一是以课外活动中的语文训练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课外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2.
唐惠忠 《中国教师》2013,(23):69-71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13.
王君 《今日教育》2008,(10):54-55
“青春之语文”,是在重庆市著名特级教师黎见明先生的“导读”理论和文兰森先生的“导创”理论、龚春燕先生的“创新学习”理论启示下萌芽的一种语文观。 所谓“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第六中学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提出的“学习语言论”,亦称语文教学本体论,指的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这一论断以其特有的锋芒和挑战性,继承和发展了“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石月兰 《宁夏教育》2005,(11):51-52
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艺术性,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就离不七“美”字,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美能力又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涌透,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学生一起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中学语文课选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适合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它是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文学作品。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而无生气。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凋,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的“教”就可以达到“不需教”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习惯是学生必须养成的,我们应在这些方面花点力气。  相似文献   

18.
“实”与“活”语文教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相当丰富的教学实践。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明新是语文特级教师,主管学校的教学工作。他长期从事语文研究,在吸纳前人语文观点和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追求“实”与“活”的思想。正因为“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针对性,所以,  相似文献   

19.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丰富多彩的,如何激发教学中的“语文味”?我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选择从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情感激发”入手,安排了一次作文辅导课。  相似文献   

20.
王联耕 《中学教育》2002,(2):30-30,27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这一提法早就不怎么新鲜了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真正能跳出语文课本的束缚 ,挥洒自如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把语文课上“活” ,却还为数不多。究其原因 ,林林总总 ,可列举不少 ,这里 ,择要谈一些看法。首先 ,恐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尚缺乏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大” ?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 ,学生每时每刻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