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秋芬 《新闻窗》2005,(1):56-5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对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可选择的。媒介必须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受众必须把这些信息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来理解。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正常维持。如果人们发现新闻媒介所刊登的都是假的东西,这种公信力就马上会丧失掉,新闻报道也会被人唾弃。  相似文献   

2.
这个问题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谈。在观念上要避免先入为主,一定要有一种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的愿望否则,带着观点找例子,很可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新闻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多面了解情况,不能只听一而之词;不能只报道有利于“我”的一面或自己感兴趣的一面;报道方法也不能过于简单。当年关于步鑫生的报道,就由于记者只报道他的创新精神的一面,而对他独断专行的一面子以回避,结果步氏垮台,媒介也很尴尬。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失实不仅削弱了新闻的生命力,降低了新闻的内在价值,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新闻失去公信力,因此,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本文从新闻写作实践出发,论证了如何才能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丁永丽 《新闻窗》2012,(2):120-120
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当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由新闻侵权引发的民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多,公民法制意识和人格意识不断增强,新闻自由权和个人名誉权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两种公权和私权,法律在这两者之间维持着某种动态的平衡,新闻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既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又要尽量规避侵权的诉讼风险。一、从思想上重视隐私权和名誉权新闻侵权行为是在新闻采集和传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的行为。每个公民都有独立的人格权,人格权包括姓名、肖像、生命、健康、名誉、荣誉等方面的权利。新闻媒体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媒体如果有失真报道,不仅会在社会上赞成不良影响,更会伤害广大读者,失信于读者,使媒体威信扫地,报道失真问题往往也在记者身上,那么记者如何避免采写失真稿件呢?  相似文献   

7.
突发新闻是最能令读者激动的内容之一,往往是媒体最具卖点的部分.突发新闻事件一般指那些不可预料、毫无预兆或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事件.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抢发大新闻的媒体大环境中,时效性成为决定报道成败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8.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0,(13):64-67
突发新闻是最能令读者激动的内容之一,往往是媒体最具卖点的部分。突发新闻事件一般指那些不可预料、毫无预兆或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事件。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抢发大新闻的媒体大环境中,时效性成为决定报道成败的一大关键。另一方面,由于事发突然,情况复杂,采编过程中常常遭遇诸多不确定因素,要短时间内确保信息的精准无误,有相当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客观地看。容易引发失实纠纷的批评报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报道的基本事实失实,第二种是报道中所作的结论或发表的评论违背了基本事实或与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不相符合,第三种是报道的内容或采访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法定权利。而究其主观原因,批评报道引发失实纠纷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强、工作方法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刘志国 《新闻界》2000,(4):44-45
据报载 ,1999年9月13日的《齐鲁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这里的公务员不坐公车》的正面报道 ,意在宣传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开展廉政建设 ,向公车私用开刀的新闻事实。按说这是一篇对当前反腐倡廉 ,树立“公仆”形象的好新闻。然而消息见报后 ,不但没有起到好的反响 ,相反 ,群众对报纸的宣传十分反感 ,并投书报社揭露其真相。真相是 :一、1992年该高新区建立 ,6年来平均每年购车11部 ,年购车经费高达183万元。1998年底车辆总数达67部 ,开发区平均4人一部车。不断增加的公车以及驾驶员工资、保险费等使财政负…  相似文献   

11.
新闻侵权非自当今始。鲁迅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著名演员阮玲玉之死而做文章《论人言可畏》,深刻讽刺了当时的一些新闻工作者,他们为了达到私人的目的,非法宣扬名人隐私,甚至捏造事实,毁人名誉,使阮玲玉身败名裂,最终不堪重负,服毒而亡。上述事件属于典型的新闻侵权。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通过新闻媒体,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传媒业竞争激烈,由于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律意识不强,过度追求所…  相似文献   

12.
刘熙 《新闻知识》2002,(1):34-36
近年来,现代社会的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中,努力运用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在促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经常引发出许多的新闻官司,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被报道对象以侵权为由推上被告席的事件亦屡见不鲜。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作到既顺利实施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又能有效地预防新闻官司的发生呢?笔者从事法制新闻工作二十余年,下面结合自身经历,就新闻官司的成因及预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之目的。一、新闻的虚假性与新闻官司“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在目前已发生的新闻侵权案例中,多数是以侵害名誉权为主的侵权案。此类案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报道严重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这类报道多由记者采访不深入、作风不扎实而引起,或道听途说,或偏听偏信,又疏于核实,因而造成对批评对象的名誉侵权。由于这种情况大多侵权事实确凿,批评对象往往会与新闻媒体交涉或直接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并要求对其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予以赔偿。这是新闻媒体最为被动的一种情况,很难采取补救措施予以挽回。 报道虽不失实,但缺乏有力证据。记者出于公共利益的维护,采写的批评报道按常理推论完全可信,其采访作风和人格也值得信任,但就是缺乏能够支持其论点和内容的有力证据,而批评对象却可以用变更、销毁证据的方式来逃避责任,一旦起诉,批评方又  相似文献   

14.
秦庆国 《青年记者》2007,(18):103-103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条文的规定,新闻侵权主要是指侵害人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或运用侮辱、诽谤性语言,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尊严,造成精神上的损害。明晰了这几点,我们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就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如何避免新闻侵权的章已经不少,本只是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所作的总结,不求面面俱到,只愿能对他人的新闻写作,特别是新闻爱好的新闻写作,能有些实际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江汉超 《中国记者》2015,(3):110-111
案件报道从本质上讲,是为传达司法正义。但与每一件重大冤案错案相伴的,几乎都有媒体的"连带"失实报道。案件报道为何会"连带"失实,如何规避?本文从内因外因分析原因,并提出审慎、专业和严守操作规程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社会新闻报道的面很广,不少报道往往是揭露社会弊端的。因此,有些被报道对象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会想方设法在字里行间寻找一些所谓的失实、遗漏之处,从而引发新闻纠纷,给记者和媒体带来很多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采编社会新闻的记者、编辑如何避免或减少新闻纠纷的产生呢?1、提高判断能力这里所谓的"判断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要求采编人员的党性原则、法制意识要强,恪守职业道德。不能想象一个被人情、金钱所左右的记者、编辑在采编过程中会不出偏差。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在采编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失实     
山西救人小英雄张喜忠几年间变成小无赖,似乎是反差太大。而有新闻说,当初的“英雄”就是人为制造的一场闹剧。8年前,12岁的三年级学生张喜忠从20厘米宽、40多米深的山缝中救出一名2岁女孩,使他一夜之间名扬全国,成为“舍己救人的小英雄”“山西省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真实情况是,小女孩失足坠入山缝,其母跪地求人相救,并许诺报酬1000元。家境贫寒的张喜忠之父把儿子拉到现  相似文献   

20.
新闻工作者真实反映客观存在,坚持真实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思想上的基本规范。但在如今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却时常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失实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