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科协的一项常规活动,年度十大科普事件走过了十多年的历史。对2002—2012年度十大科普事件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这些事件的特点,籍此对未来年度十大科普事件的评选及中国科学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1月21日,备受关注的学术不端行为屡被揭露,国庆大阅兵展示国防力量,中国科技馆新馆启用,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入选了中国十大科普事件。由我国热心科普事业的两院院士、科普界和科技新闻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经过两次初评和最后的终评选出的2009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在北京新鲜"出炉"。  相似文献   

3.
《金秋科苑》2013,(8):8-8
中国科协2013年4月16日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结果。PM2.5、“世界末日”、“黄金大米”等热点事件入选。 十大科普事件包括:PM2.5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瞩目;“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发布,力促科普工作开展;北京暴雨险情和悲剧震撼社会,应急科普教育成焦点话题;“高校科学营”试点活动启动,为高校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探路;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首次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指标,有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与中国”活动十年辉煌,科学家勇担科学传播重任;“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启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受追捧,航天科普掀起新一轮热潮;“黄金大米“事件引发科研伦理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近日,由我国科普界、科技新闻界、科技教育界等领域的专家联合评选的2009年度上半年十大科普事件揭晓。据悉,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由大众科技报社和中国公众科技网共同主办、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承办,自2002年举行以来,  相似文献   

5.
《学会》2019,(12)
<正>12月17日,由中国科协主办、新华网承办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京举行。活动现场揭晓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科普自媒体、十大网络科普作品以及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中国科学院院士林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上半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出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我国地方电视台科教节目呈减少态势背景之下,中央电视台科教评频道今年初推出<我爱发明>栏目,其助力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倡导科技创新的内容广受关注.近日,这一事件与其他九个科普事件被来自我国科普界、科技新闻界、科技教育界等领域的专家评选为2009年度上半年十大科普事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信息》2014,(5):11-11
据2月12日中国科协2014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消息.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评选出了2013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这十大事件终评结果分别是:1.神舟十号太空科普课,激发全社会的科学热情:2.中国科学家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普大奖,激励广大科普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范围广、频率高、影响大、损失重和突发性强等特点,气象部门在努力做好预报、预警和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气象科普工作在舆论引导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气象灾害)中的作用,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绩。本文结合气象科普工作中的具体案例重点论述了气象科普在舆论引导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闻     
2010年度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1月26日,中国科协召开2011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勤主持。会上,由科技界、科普界、科技新闻界的院士、  相似文献   

10.
刘垠  刘莉 《金秋科苑》2013,(8):14-17
“评选活动反映了我国去年一些重大科普事件,‘世界末日’这一条评的最好,我还关注‘PM2.5’‘黄金大米’‘北京暴雨’等民生热点事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参加2012年度十大科普事件终评的欧阳自远院士直呼:“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民生话题,以及重大科学争论的问题再多点就好了。”  相似文献   

11.
正1月29日,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网承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活动现场揭晓了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和十大科普自媒体。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王一  相似文献   

12.
认为与科技有关的突发性热点事件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科普展开工作的时效性的“科普市场”。科普工作者可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个“市场”,并以此为契机创新科普场所的科普工作,提高公众预防、应对处理各种灾难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发挥科学大家投身科普的带动、凝聚和辐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前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着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低;科学大家参与不足,权威声音少的问题。鉴于科普大家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以往的成功实践经验,文章提出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出发,为科学大家从事科普提供政策鼓励和引导;其次,科学大家应主动创新科普模式,开展多元化科普;第三,科学大家应将社会热点和重大科技事件作为科普切入点;第四,科学共同体应充分发挥凝聚科学大家群体智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其间,科学与公众的互动曾掀起过一场场舆论风暴,它们也构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科普的生动案例。应急科普的目的在于应急,而提升应急科普的能力却在日常。反思这次疫情中的科普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更好地应对重大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科苑 《今日科苑》2008,(7):21-24
由大众科技报社和中国公众科技网共同主办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于2008年1月21日揭晓,嫦娥探月成功、动车组改变民众出行时空观念、百万农民参加电脑培训等入选。我国关注、热心科普事业的科技界院士,以及科普界、科技新闻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选委员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科研人员从事科普的时间、经历都远不及欧美国家。最近,网络上的调查结果引发热议。而面对接二连三需要科学解释的新闻事件,人们不禁有了更多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科学普及水平不如欧美?科研人员为什么不愿意做这些事情?有科技工作者称,国外的科学家乐于从事科普写作.与科普著作发行量大、可以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获得较丰厚的经济收入有关。有些写出了科普名著的科学家,其版税收入甚至高于  相似文献   

17.
李聪颖 《百科知识》2022,(30):35-36
<正>伴随着大数据技术向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渗透,科普工作可以从主体形式、资源分配、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科普知识传播等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创新。大数据技术凭借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容量大、数据差异性智能分析及数据动态传播等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当前科普工作的效率,加强科普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创新科普工作面向大众传播的导向思路,使科普工作在公众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更强,有利于加强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高科普知识信息的传播效率。因此,科普工作者应加快推进大数据技术与科普工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简讯     
<正>第二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发布近日,中国科协科普部、百度指数、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发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报告依托百度搜索大数据,通过获取和分析全国网民对科普相关内容的搜索行为而形成。报告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是9.47亿,同比增长106.87%,日均值从第一季度699万增长到第二季度1041万。结合报告,中国科协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指导意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推动科普信息化工作;抓住国家大数据发展机遇,开拓科普信息化数据驱动新模式;我国不同分类群体的科学素  相似文献   

19.
国外不同类型网站科普内容的比重差异较大,门户网站科普内容占总信息量比重很低,新闻媒体的科学新闻是重要版块,英国等欧洲国家学术机构网站的科学传播内容丰富,政府部门网站为获公众支持而重视科学传播功能展现。国外网络科普注重受众细分;网络科普供给由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主导,网络资源以集成为主;传播方式充分利用Web2.0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科学媒介中心网站对公众科学意识的增强和对待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理性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将建设优质的网络科学传播资源平台作为我国网络科普工作的重心;大力促进学校科学课程与网络科普资源的相互匹配;创建中国科学媒介中心网站,为科学新闻深度报道提供权威来源;开展网络科普内容的监测与评估,促进网络科普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PX项目以及其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引发群体事件是近年来在我国接连发生的典型环境群体事件,这对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严峻挑战。因此,PX项目类事件已成为当今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难题。由于PX项目类事件属于公共科学事件,因此它还应该成为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普工作者亟需研究的一个公共科学事件科普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