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工匠精神表现为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其内涵不断丰富。工匠精神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质,职业教育也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而渐变的过程,是将传统的敬业、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等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结合。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推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推进伟大复兴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化发展,是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必由之路。高校应抓住教育契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结合、专题教学与案例镶嵌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实现劳模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是儿童必须发展的基本素养。儿童科学精神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这使得科学精神必然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求真精神、质疑与批判精神、探究精神。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善于将自身的科学精神转化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意识,将自己对科学价值的理解与认同转化为推动幼儿科学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支持幼儿自由、自主、自在地进行科学体验和科学探索,使幼儿在教师科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敢于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传承革命精神、守护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提高课程育人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将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以《图形图像处理》为例,将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宣传单(图解二十大)、人物封面(时代楷模)、网站元素设计(文化自信)、宣传海报(爱国主义)、专栏板报(二十大精神宣传专栏)与二十大精神衔接,与教材同步,遵循由简入深的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专业化战略不仅仅是一种战略类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境界。将专业化战略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升到价值与精神层面,从勇于取舍的决断精神、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经得起诱惑的坚守精神等五个方面剖析专业化战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及思想价值,以期为企业战略运行提供精神力量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活态灵魂"。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入手,阐释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价值定位,并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构想,实现自在与自觉、形式与功能、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部分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精神培养,将知识传授等同于精神培养,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认识产生的误区。探讨对理工院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现状、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南昌大学马列部97级研究生□钟学政/喻茁一个没有进取精神、向上精神、竞争精神的民族,将是没有活力而最终走向衰亡的民族;一个没有团结精神、和谐精神、友爱精神的社会,将成为冷酷的、与人的本性相悖、没有希望的社会。青年,是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任务要求高校将育人资源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党精神谱系与精神资源,是高校最为重要的育人资源,把握好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将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融合起来,对学生深化国情教育、党史教育、三观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立德树人工作,明确建党精神的精神实质,探求两者的融合路径和价值、内涵,促进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充分融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理论是韦勒克文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主张写一部既是文学的(“文学”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书,从“空间”角度厘定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构成结构、批评和空间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现.这种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观,对当前中国文学史写作探索提供了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2.
文学流派是在诸多因素及其复杂关系中构成的。相同或相近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是基本必备条件。组织形式和相应的流派活动是流派公式中的一个变量,但它作为外部显性特征往往是人们识别文学流派的关键。七月派是一个完备性与典型性程度最高的文学流派,它在存在形式上集中又开放的双重特征,说明了流派巨大的包容量和影响力,是流派高质量的一个标志。七月派表现出众多艺术个性的气脉相通,在作家个性与流派共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方面,七月派为文学流派能够发展和得以成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3.
由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三位学者合著的《文学概论》在“新时期”众多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独标一格,其最富于创造性的是对《文学概论》要讨论的对象——文学的本体,进行了多层建构,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文学本质的单一的解释,使文学本体呈现为立体构成,“文学”的形象因而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多重文学本质、多样文学功能、多种文学类型构成的文学本体论,在文学实践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开展文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样的文学本体观,有利于我们根据社会和人的需要确定文学活动的取向。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生态不平衡的现象经常出现,文学专制时有发生,与缺乏科学的文学理论的指导,尤其在文学的本质功能方面缺乏理论自觉有很大关系。多重的文学本体论,为新世纪的文学修造了一座立交桥,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可以各行其道,奔向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讨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首先要认清古代文论体系的特殊性。对古代文论体系特殊性的认识,是我们走近古代文论的一个基本前提,而正确地理解传统,则是现代文论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经验。通过解释中的转换与"他者"视角的介入,可以建立起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精神联系的桥梁。这样,古代文论就会以其独有的智慧资源和思想优势支持当代文论的本土化建设,而当代文论也将因古代文论的支持而显得厚重而不轻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中国文论现代化的世纪,其主要标志就是从外国引进了一套新的文论话语,并由此建构了一个新的文学知识谱系。但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虽然被边缘化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还“存活”着。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目前大约有134个传统文论话语还存活在现代文论与批评之中,其中常用文论话语有56个。这是一个被学界长期以来所忽视了的文艺学现象。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即“洋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具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学内容的深广发掘或是在学艺术形式上诸多创新,也从而使学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有一本质的提升,这些都足以令世界坛瞩目。但学进入到上个世纪末,它对于我们民族的意义却正在发生着令人忧郁的变化,时代背景的淡化、思想容量的稀释、社会良知的弱化、审美力度的降低等都使得学意义在整体上被消解,人们更多的是将学当做是某种化快餐来消费。本的目的就是从现代阐释的角度对学意义的现状进行反思和分析,找到学意义被消解的症结所在,以有利于学在民族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被称为中国文学史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如何在百年积累的基础上达到更高境界,这是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理论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在总结以往文学史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文学史现代学术体系的三元结构和多维形态;在总结以往文学史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文学史类型的具体写作原则,从而拓展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空间,使“传统的传递”呈现更为绚丽多姿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是运用女性批评理论来解释和解剖文学作品的一种批评。换句话来说,它是用以女性意识为中心,来解释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批评模式。女性主义批评家重视自身拥有的思维习惯和责任,体现了女性主文艺义批评的创造性及其在理论上的一马当先。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始终跟随者女性主义运动及其而发生的女性主义文学。本文简要论述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及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