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作为网络新兴事物的博客(blog),自进入中国起,便备受关注。随着博客数量的骤增及博客身份的多元化,“博客文化”已然成为新媒介下的焦点文化现象,诸如草根体验、博客图书、知识分子的网络生存等问題也日益凸显。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试图将目下尚止步于经验、技术层面的“博客文化”研究提升至学理思辨的高度,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  相似文献   

2.
博客诞生于网络虽然仅仅十多年时间,它却已把网络江湖搅了个天翻地覆。与更为方便快捷、更具个人化与共享性的博客相比,QQ、BBS、E-mail等网络交流工具业已“沦为”网民们“孤独的狂欢”。博客已经成为众声喧哗的公共空间,不断制造着极具冲击力的新闻和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3.
"网络暴力"现象的战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梅 《今传媒》2009,(12):118-119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  相似文献   

4.
聂鑫森 《网络传播》2009,(12):94-94
数日来,网络上最雷人的事件,应首推“艾滋女”事件,其波及面之广,涉及人数之多,为害之烈,令人震憾。 十月十三日,网络上名为“德利”的博客里,博主“闫德利”自称患有艾滋病,曾与二百七十九名男性有过性接触,并一一公布他们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闻博客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晖  贾甲 《今传媒》2005,(6):53-53
“Blog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简称网志。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网络领域中新兴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于美国。目前美国博客人气继续高涨,浏览量大幅上升,类别很多,比如战争博客、日记博客、知识博客、新闻博客、专家博客、技术博客、群体博客、移动博客、视频博客、音频博客、图片博客、法律博客、文摘博客等。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  相似文献   

6.
蒋琳 《新闻界》2013,(15):54-58
微博约架事件是互联网出现以来,知识分子在新媒介中发生的激化事件。从语言暴力走向现实暴力的过程中,网络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实质遇到了挑战。本文从公共领域理论入手,分析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实质与网络传播中知识分子的迷失,以期寻求公共性网络知识分子的媒介化生存之路。这是新媒介发展中净化网络和社会进步以及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切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Blog的全名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中文译为“博客”。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因此还有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博客是一种将个人思想、网络链接等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以上是对博客定义的基本阐述,博客广告就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陈俊妮 《青年记者》2006,(11):76-77
2006年3月8日,两个中国记的博客网突然关闭,西方媒体纷纷以这两个博客网被中国政府关闭为内容进行报道,结果造成新闻失实.在这起引起广泛讨论的所谓的“中国博客门”事件中,西方媒体无疑是自取其辱,然而这个事件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西方媒体的“偏见”和客里空表现,对照这个事件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9.
李晓梅 《今传媒》2016,(5):26-29
因“死亡博客”和网络社区讨论而不断被放大传播的姜岩自杀事件,因其对话语权结构性变迁的承载,引发道德震荡及凸显性别政治,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备受瞩目的新媒体事件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动态文本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围绕姜岩之死的BBS讨论与她的博客日记相互映照,立体地呈现了事件景象,折射了社会风貌;而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手法,依然在复制女性的刻板印象,其缩减的事件样态与网络上的议题景象存在诸多差别.  相似文献   

10.
“博客”(Blog)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它是网民在网络上以日志形式发布个人心得并供人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或“网志”。撰写网志的Blogger也被翻译为“博客”。因此,博客作为名词分别代表网志和撰写网志的人,作为动词代表撰写网志的行为。相比之下,Email和IM是即时的个人电子通信方式,有很强的私人性质,BBS则有很强的公共性,是网民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而“博客”(Blog)则是网络上的“私人会客厅”,将公共性和私人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网民的增加,博客的数量也大有发展。据凤凰卫…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近年逐渐成为讨论热点。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亚格比,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中宣称,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死亡,最后一代是二十年代出生的,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即面对公众发言,为公众写作。①结合目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现状,我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那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自“非典”、“孙志刚事件”、“黄静事件”发生以来,知识分子在媒体上论政立言,…  相似文献   

12.
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胡春阳 《新闻记者》2006,5(3):13-15
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  相似文献   

13.
三,“博客文化”:网络群体传播中西文化新思想的交汇处 首先,博客带给大众什么?一是博客是知识权力时代的标志,这种标志是“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Message)”时代才具备的,与政治制度无关,但政治制度会赋予博客的不同“度”的限制。二是博客是一种新的媒介资源力量,因为它的存在,让新的媒介更加个性化、而非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15.
赵莉 《青年记者》2006,(16):113-114
博客以其理念和技术保证了两点——完全自主,沟通互动。但是这一“零体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传播平台也凸显了一系列监管难题,从博客诞生那一刻起,整个博客世界里官司不断,谩骂、攻击、恶炒、隐私、淫秽等不和谐现象如洪水泛滥。近期相继出现的“中国博客诽谤第一案”、“郭德纲与汪洋”博客事件、“80后”作家韩寒和评论家白烨博客骂战……更是将谁来监管博客的呼声推向了顶峰。4月19日,由博客网发起的讨论了6个月的首个《博客自律公约》(后更名为《明上网自律公约》)正式出台,包括博客网、搜狐网、新浪网在内的19家网站代表在自律公约上签字。这份公约在首届博客节开幕式上宣读,并被铭刻在了博客墙的正面。包括“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等8个内容共160字。此博客公约一出台,就在网民之间引起了强烈争论:博客公约能够有效约束网民的行为吗?博客公约的出台,带来的是规范还是限制?  相似文献   

16.
王华 《新闻爱好者》2007,(12):66-67
博客,是一种以日志的形式频繁更新的、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博客的内容崇尚个性,体裁十分广泛,有新闻报道、诗歌、散文、小说、日记、歌曲、视频和照片等。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当博客承担了传播新闻信息、报道新闻事件、评述新闻事件的时候,博客新闻也就由此产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博客及博客文化正成为互联网的热点,被称为是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甚至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2.0版应用”或“新闻媒体3.0”。但在这种对网络的乌托邦式想象中,博客的功能和意义被无限制地扩大,尤其是在资本力量的推动和一批网络/技术狂热主义者的吹捧下,使得博客似乎具有了改变世界和社会结构的力量。但这种倡导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理想的型构过程,加之少数网络技术精英的垄断式诱导,使得众多论者和博客写手都在理想中沉浸,而忘记了博客背后的技术社会因素,也忽略了人自身,而将所有的想象寄托于并不可靠的技术之上。博客…  相似文献   

18.
"博客实名"让人欢喜让人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艳 《青年记者》2007,(3):127-128
对“博客实名制”的担忧从“储蓄实名制”、“股票交易实名制”、“高校BBS实名制”、到“手机实名制”,甚至酝酿讨论之中的“火车票实名制”、“网游实名制”……“实名制”热掺杂着公众的不安及舆论的质疑声。博客的实名制也是一个过程,笔认为,实行博客实名制是大势所趋。在美国,主要的网络博客,甚至包括交友网都必须是真名实姓。同时,美国已开始对一些博客进行审定,给合格颁发官方许可证,以便对越来越庞大的博客队伍进行监管。在韩国,博客也实行了实名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博客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网络舆论监督渠道.博客的舆论监督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揭丑"式爆料,以引导传媒界追踪调查某个事件,二是就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式和评论类博文.  相似文献   

20.
新兴传媒     
《传媒》2006,(4):74-75
我国博客托管网站已超过500个“博客中国”关注度最高;被抢注的网络域名被竞拍 参考价200元至2万元;上海文广集团部署DMB商用网络 手机将能看世界杯;张朝阳宣布搜狐进军娱乐业;新浪博客将商业化首现“命题博客”。[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