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子》2003,(1)
《弘明集》记载:从前有一个大音乐家名叫公明仪,弹得一手好琴。有一天,他独自一个人在屋外见一头牛在那里吃草。他心里想弹几支曲调给牛听听,于是就先弹一支“清角之操”。牛只是低着头自管吃草,一点也不理会。公明仪明白了,是那支曲调太深了,牛怎么会听得懂呢?于是他又另外弹了几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代,有一个音乐家叫公明仪,他能作曲也能演奏,特别是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一天,他来到郊外,见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起,摆上琴,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公明仪想,是不是这支曲子太高雅了?要不就给它弹弹小曲吧,可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很是失望.这时旁边有人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改弹像蚊子、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果真老黄牛竖起耳朵,甩甩尾巴,赶着牛蝇,动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有些老师还经常十分熟练地运用成语中那头“愚笨”的牛来比喻那些“笨孩子”、“傻孩子”、“呆孩子”,好像这个成语是专为他们而造的。果真如此吗?这个比喻确实恰当吗?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出自汉代牟融《理惑论》,大体内容是:古时有个非常有名的琴师叫公明仪。有一天,天气很好,公明仪带着琴到野外去演奏。弹了一会,就有一些蝴蝶小鸟被琴声引来,围着公明仪翩翩起舞。突然公明仪发现在山脚下柳阴里有一头黄牛正在低头吃草,十分悠闲自在,他马上弹了一支十分高雅的曲子。可那…  相似文献   

4.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本意是讥讽说话不看对象.因为不看对象,对方不明其意,即使道理再好,也无济于事,故事出在南朝僧枯《弘明集·理惑论》.相传我国古代有位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不仅精通音乐理论,而且善于弹琴.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到一头牛在低头吃草,便对着牛弹起琴来.“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着极深的造诣,尤其善于弹琴。有一年,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相似文献   

6.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尊敬他。有一天,公明仪来到郊外,见此地山清水秀,鸟语  相似文献   

7.
《文科爱好者》2004,(15):69-69
我国古代有位名叫伯牙的人善于弹琴。战国时期的苟子在《劝学》篇里说他的琴声十分美妙,足以让正在吃草的马儿抬起头来倾听。与伯牙同时代的钟子期特别擅长听琴,他能够听出伯牙琴声中的情和意。伯牙弹琴时心想泰山,钟子期马上说道:“你的琴弹得好啊,多么巍峨高大啊,好似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你的琴弹得好啊,多么壮阔浩大啊,好像流水!”于是,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  相似文献   

8.
对牛弹琴     
枫叶 《下一代》2011,(5):19-19
【出自】:汉·牟融《理惑论》 【原文】:公明仪为六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  相似文献   

9.
<正>两个人吵架,一方对另一方说:"我真是对牛弹琴。"对方并不是牛,自己也没有弹琴,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成语"对牛弹琴"是用来嘲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话,它的由来有个美妙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公明仪极善弹琴,优美的琴声从他手下流出,听众便会如痴如醉。一年春天,公明仪带着琴去田野散步。春风柔和,送来青草阵阵芬芳,公明仪心旷神怡,不由得四处环顾。他  相似文献   

10.
公明仪弹得一手好琴,每当清风月朗时,他总要对月轻拢慢捻,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11.
周飞虎 《江苏教育》2008,(17):52-53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载于南朝·梁·憎佑《弘明集》)  相似文献   

12.
对牛弹琴     
①古代有个名叫会明仪的大音乐家,善于弹琴。 ②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在低头吃草。r护召、声“、动诚沙汾术讯去f‘月卜协‘J﹄价砂③他决定为这头牛弹奏一曲。 ④但牛并不懂得音乐,一点也不理睬他。对牛弹琴@孙垚  相似文献   

13.
知音     
战国时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弹起琴来能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人们都夸奖他弹得好,他自己却总觉得没有谁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月圆之夜。伯牙泛舟江上,对月弹琴。您心里想的是雄伟的高山。他突然看见有个人在岸边站着,吓了一跳,停了下来。先生不必惊慌,我是个打柴人,听到您的琴声美妙,不由自主就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伯牙又弹了一曲。您的琴声像是无尽的流水。伯牙激动万分,因为这打柴人竟然说中了他心中之意。在下钟子期。打柴人微笑着回答他。他立刻询问打柴人的姓名。于是,伯牙将子期请上船来,二人于月下饮酒谈心。天亮了…  相似文献   

14.
伯牙:春秋时代的乐师。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双目失明,但他的听觉敏锐,辨别音律十分准确。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李延年:汉代宫廷音乐家。代表作品有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调,作为仪仗使用的军乐。嵇康:三国时期魏末琴家、文家家、思想家。他擅长弹琴,以弹奏《广陵散》著称。代表著作有《声无哀乐论》和《琴赋》。苏祗婆:南北朝时宫廷音乐家。他善弹胡琵琶(五弦琵  相似文献   

15.
琴瑟之歌     
传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琴就是这样进入了古人的文化生活。中国士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操”,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因此在这种意义下,如果不是礼乐需要,古代士人抚琴奏曲往往都是孤”。芳自赏,或者与两三知己聚会时助兴,而不对公众表演。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时还从容弹奏了一曲他最喜爱的《广陵散》;唐朝一代文豪独孤及晚年不幸患眼疾,却拒绝医治,表示失明后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著名的孤寒诗人贾岛,一生穷愁…  相似文献   

16.
听中学的一位老师弹《致爱丽斯》,在那空旷的琴房里,音质之纯,弹奏之美,非业余人士所能为。问她需要练习多长时间?她笑着说:“十分钟。”我说,你在开玩笑吧。她说不,是真的,不过我说的是每天十分钟。十分钟能做什么呢?对老师而言,是喝口茶的时间,是闲聊的时间,但她,却学会弹一首世界名曲。也许你会说,这没什么。但是你也知道,我要讲的不是关于一首曲子,而是成才这件事。挪威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喜欢钢琴,每天在家练琴时间要坚持四个小时。他的老师知道后,对他说:“你不能这样练,马上停止。因为你长大以后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练琴…  相似文献   

17.
对牛弹琴     
史杜  光宇 《红领巾》2007,(11):19-19
1.战国时,有位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了一手好琴。晴朗2,.一公天明,仪天来气到郊外抚琴。3.琴声一起,几只鸟儿只顾着听,忘了扇动翅膀,掉了下来。鸟儿啊鸟儿,又来捧场啦!4.这时,突然响起“哞哞”声。在溪边,一头老牛正悠闲地吃着嫩草。5.就连花畔的蝴蝶也随着琴声起舞。牛兄,这曲就  相似文献   

18.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魏晋时大名士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现存琴谱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有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弹琴,既要有琴,又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的琴声。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紧密结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学乐章。  相似文献   

20.
这里有一个流传至今、感人肺腑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春秋时期楚国著名音乐家俞伯牙在晋国做官,有一年,他因公务顺江而下来到龟山脚下的汉阳江口,因天色已晚,只好将船停在岸边。吃完晚饭后俞伯牙习惯性地从琴囊中拿出七弦琴,调好琴弦弹了起来。这时,周围万籁俱静,他弹奏的琴声传得很远。伯牙正如痴如醉地弹着,忽然听到岸边的树丛中有响动,马上派手下人去查明情况,原来是一位打柴的樵夫在偷听。伯牙好奇地问:“这么晚了,你为什么不回家,却躲在这里偷听我弹琴?”樵夫诚恳地说:“我打完柴回家路过此处,听到七弦琴声,不知不觉便顺着琴声来到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