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当儿童面临陌生的问题而不能用熟悉的方法解决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导致儿童的内心产生"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儿童会产生试图解决问题的动机。然而,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儿童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应成为小学教师思考的重点,尤其是在充满未知的数学世界中。接下来,笔者就如何引导儿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不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师之间构成了一定的关系,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随着教学的进行,这种暂时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变得不相协调。为重新达到平衡,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问题,努力调整自己,不断解开困惑,以使自己回到和…  相似文献   

3.
初中学生心智处在逐渐健全的阶段,数学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在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建构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时,会产生“愤”、“悱”之惑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激发他们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曹雪梅 《现代教学》2010,(10):58-58
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和旧知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不平衡。而这种认知不平衡会使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学习者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旧知识就保持了平衡一致,认知不平衡所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并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5.
蒋德友 《考试周刊》2012,(13):68-69
初中学生心智处在逐渐健全的阶段,数学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在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建构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时,会产生"愤"、"悱"之惑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激发他们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曹征艳 《小学生》2013,(10):99-99
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有时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不高,他们不愿意自主地学习数学;有时学生学习思路不够宽广,他们需要别人给予提示;有时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产生偏差,认为只要会做数学题就代表学好数学等情况。当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以上的问题时,教师有时不知道用怎样的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数学这门科学产生的原理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产生数学问题,人们在一起共同思考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最后发现有一条规律能够很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并且通过实践这条数学规律确实可行。这种遇到数学问题→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不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应用认知的失调理论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要努力打破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让学生的道德品质沿着“平衡、困惑、再平衡、再困惑”的螺旋形线路不断向上攀升。  相似文献   

8.
数学探究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标也曾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提升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与已有的一些数学定理之间常常会有所偏差和矛盾,这些问题的产生,促使一些数学教育家站在哲学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将要探讨的就是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哲学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开展任何活动最好的指导老师,是不断促进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所在。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学习、认真思考、活跃自己的大脑思维,进而掌握数学知识,并增强学习效率。但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知识内容的难度、广度、深度都在随之增加,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降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所以如果可以激发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可以使得学生养成自觉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核心.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问题意识就是主体对数学问题的一种自学和感悟,伴随着怀疑、困惑、思考、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产生积极思维并解决问题.本文从学生主体角度,对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交互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认知信息乃至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只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中介者.而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引起并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本文拟从教师课堂提问的角度探讨教师应该提问什么、怎么提问,以促进英语课堂的互动式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着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既传授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的精神,教师应积极探索新教材,把握其编排新颖、涉及各种形式的英语活动的特点,并巧妙设计英语课堂活动以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3.
Classroom     
P. Arun  Kuldeep Kumar  Mamta 《Resonance》2010,15(3):244-256
In this section of Resonance, we invite readers to pose questions likely to be raise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e may sugge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or invite responses, or both. “Classroom” is equally a forum for raising broader issues and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 on matter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相似文献   

14.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5.
Classroom     
Santanu Das  N. Kumar 《Resonance》2014,19(8):764-774
  相似文献   

16.
Classroom     
Neeldhara Misra 《Resonance》2008,13(7):662-679
In this section of Resonance, we invite readers to pose questions likely to be raise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e may sugge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or invite responses, or both. “Classroom” is equally a forum for raising broader issues and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 on matter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相似文献   

17.
Classroom     
《Resonance》2007,12(10):67-85
  相似文献   

18.
Classroom     
In this section of Resonance, we invite readers to pose questions likely to be raise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e may sugge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or invite responses, or both. “Classroom” is equally a forum for raising broader issues and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 on matter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相似文献   

19.
Classroom     
Chirag Kalelkar 《Resonance》2017,22(7):697-703
In this section of Resonance, we invite readers to pose questions likely to be raise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e may sugge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or invite responses, or both. “Classroom” is equally a forum for raising broader issues and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 on matter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s based upon a larger study that considered three high school literature units in the US. Through a close analysis of one classroom discussion between a teacher and a provocative 8th grade student named Fish, I argue that it is not only ethically responsible to position the Fishes of this world as laudable, but that doing so is beneficial for critically focused English classes as a whole. Further, I argue that my reading of Fish as a provocateur can be productively transferred to other student‐provocateurs in our English classrooms who vex the smooth doing‐of‐school in different ways than Fish d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