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洪秀全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叛逆者。他所创立的拜上帝教,实际上是由基督教和儒教进行“杂交”而生出的一个不伦不类、不西不东的“儿子”。因而,在洪秀全的意识形态里,基督教与儒教,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始终是一对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拜上帝教是外来基督教与中国儒教相结合的产物。洪秀全既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继承者 ,同时又是它们的叛逆者。反孔与崇儒成为洪秀全意识结构的内在矛盾 ,也是太平天国败亡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3.
拜上帝教来源于基督教。洪秀全基于基督教教义,创造了天父天兄,并运用它来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另一方面又在事实上违背了基督教的基本原则,试图确立洪秀全万岁独尊的地位与威严。因而,神力与人力、神权与皇权、理想与现实,构成了其意识结构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4.
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前,不断地对基督教教义进行借用、曲解、扩充等实用化的改造。定都天京后,经过实用化改造的拜上帝教又变成了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农民大起义,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精华,创立拜上帝教,奠定了农民起义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这无疑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拜上帝教缘起于基督教,却与基督教的教义相去甚远,存在着明显的中国化倾向;而在中国化倾向中又出现与传统文化的背离,即"反孔",但"反孔"又未能阻止儒学的回归。洪秀全及其创立的拜上帝教成为了一个矛盾的交织体。  相似文献   

7.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近代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业绩在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光辉的一页。结合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来研究洪秀全的哲学思想,科学地阐明它的时代意义和特点,是很有意义的。一、宗教唯心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1836年洪秀全去广州应试时,得到一本《劝世良言》,它是中国基督教徒梁发编印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传道书。洪秀全当时对此书略加流览,未予置意,时至1843年洪秀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前 ,不断地对基督教教义进行借用、曲解、扩充等实用化的改造。定都天京后 ,经过实用化改造的拜上帝教又变成了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1840年的雅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找开,为近代中国农民学习西方提供了历史条件。洪秀全通过学习利用和改造西方基督教教义,掀起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洪仁轩的《资政新篇》则成为太平军领袖学习西方思想的最高理论成就,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劝世良言》与洪秀全早期思想的关系,众多的学者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基本上肯定了该书是洪秀全早期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等的主要来源.本文从洪秀全早期妇女思想的角度来进一步加深这一问题的认识,同时对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和洪秀全的妇女观不无裨益.一《劝世良言》是基督教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布道书.初刊于1832年,全书共九卷.它并不是系统地宣讲《旧遗诏书》和《新遗诏书》的圣经,而只是在六十几个互不联贯的小节中,摘引新旧约中的某些片断,并夹以中国本土儒、释、道的残余,反复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偶像邪神崇拜和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条.由于该书被清政  相似文献   

11.
洪秀全的极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农民理想王国的模式,是儒家“大同”理想和农民“均平”的追求,在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与西方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产物。尽管它是不科学的,甚而导致新的荒唐,以及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但对推进我国历史进程毕竟还是发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为近代中国农民学习西方提供了历史条件。洪秀全通过学习利用和改造西方基督教教义,掀起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洪仁轩的《资政新篇》则成为太平军领袖学习西方思想的最高理论成就,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持续到1864年。该运动遍及清帝国的所有省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宗教文化革命,共有两千万人丧生。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信仰,虽然有着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和形式,但它不是西方宗教或者基督教信仰,也不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太平信仰由基督教信仰点燃,却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宗教,是中国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回归的尝试,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吸引力的实质。洪秀全利用基督教因素打破其时固有的文化形态,开启了复古之路,其目标是要在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 ,它的教义来源于基督教 ,但它的教义、宗教内容和宗教活动方面与基督教有很大差异。它实际上是西方基督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并且适应了太平天国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观念是在基督教教义肯定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圣经》是希伯来文学的总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影响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处在基督教文化大背景下和信奉基督教家庭的小环境中的莎士比亚,继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益于人类的合理成分,同时溶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终于成为属于所有世纪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6.
《圣经》马氏译本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基督教《圣经》中译本,它成为洪秀全获取西方基督教《圣经》知识的真正源头。中西化的差异导致了《圣经》马氏译本的变异和洪秀全的误读,给这个回合的中西化对话带来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圣经》马氏译本中的“上帝”译名对洪秀全最为深远的影响,就是有助于他创造性地形成区别于基督教的“信仰中心”,走上创立新宗教之路。通过运用中国化改造西方化的方式更新中国化,是洪秀全接纳西方化的显特点。  相似文献   

17.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有个显著特点,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创立了“拜上帝会”,作为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起义的工具。因“拜上帝会”的教义与形式,与西方基督教表面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便引起了欧美资产阶级政府,特别是传教士的极大注意。多数法国和俄国在华传教土视“拜上帝会”为“异端”,始终仇视这次革命。而多数英国和美国在华传教士在一段时期,则对“拜上帝会”抱有幻想,有的英美传教士曾称道过太平天国比清王朝进步。然而当他们的幻想破灭后,就与法俄传教士一道,竭力反对太平天国。本文试就西方在华传教士敌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及其破坏太平天国革命的活动,作个概述。这对于深入揭露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相勾结,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反动本质,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该文就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⑴依据美国传教士裨治文所写的《梁发小传》,进一步探讨《劝世良言》的作者梁发基督教的情况。⑵通过《劝世良言》与太平天国刊行的洪秀全早期著作的对比,考察《劝世良言》在不同时期对洪秀全思想影响的不同程度。⑶从若干具体的方面研究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汲取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9.
近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一陈独秀在科学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宣扬否定一切宗教迷信,特别是基督教,揭露其荒谬性.主张用科学取代宗教的无神主义思想。并以人本主义为基础.时基督教教义进行扬弃.充分赞扬基督教中耶稣“爱”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根据中国国情和起义的需要,通过对西方基督教进行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洪秀全的思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洪秀全一直高喊着独尊皇上帝,反清反儒,可他骨子里却又摆脱不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和执行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恰是洪秀全借鉴儒家文化为其服务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