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缘     
闻着祖父的书香出生,伴着母亲的书卷成长,选择了图书管理为职业——我与图书结下了终生之缘。孩童之际,母亲就带我出入于她的工作场所——一所乡村师范学校的图书馆。母亲上班,怕我吵闹,总是随手扔给我几本小人书,我坐在小板凳  相似文献   

2.
书缘     
佛教有一句话:“凡事随缘皆有味。”人生在世,似有“冥冥上苍”授以某种缘分。对我来说,便是与书之缘。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四五岁时,叔叔把我放在他肩上,教我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时不识字,只是背。长大了,才知道是两本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上中学,上大学,皆因喜欢读书,取得了自由出入阅读室的“特权”。常常是下班后管理员将我锁在书库中让我自由地读书。因为这种便利,我浏览了大量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在岷县一中读了王云五先生主编的“万有文库”,在兰州大学读了馆藏的大部分世界名著。这些意外的收获,未曾料想成为我后来从事编辑工作的一项雄厚“资本”。  相似文献   

3.
书缘     
曾经做过一个梦,自己站在一大堆书前,摊主对我说:“随便挑,不用钱。”我兴奋地抱了一大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谁知正乐时,梦却醒了。看着自己紧攥的手,感受着心里的余乐,我有些遗憾,梦要是真的就好了。幼儿园时,妈妈教学,每次外出回来都给我带回一大堆小人书;而每次我都会兴趣浓厚地翻着,尽管我只认识很少的字。自打那时起,我便爱上了书,并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的时候,我迷上了童话书,把它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可是却又不那么容易得到。因为妈妈认为童话书很无聊,轻易不给我买。初中生活丰富多彩,我又“看不起”…  相似文献   

4.
书缘     
  相似文献   

5.
书缘     
和煦的阳光照在石阶上,冬季的太阳倍受青睐,它催起了假日享有者的出门愿望,我的早起却与此无缘,社会服务者的定位,注定了我与家人共享假目的错位,这不免让我不时产生一点落寞之感,不过近来我的假日上班有了期盼,它给我周而复始的工作循环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书缘     
提起书,本来静得一潭春水的心,悠然间泛起微波,有几分愧疚在心头油然而生。 我生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幼时除了依照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学外,惟一能看书的地方便是每逢庙会的小书摊。书摊上大都是些童话、连环画、小故事之类的书,花上三分钱可读半天。家境困窘的我只能眼巴巴等到租看书人多的时候,像小偷似地壮着胆量蹑手蹑脚紧跟其后,摆出一副挑书的架势边翻阅边用心偷看,幸亏卖书的老大爷看不出什么破绽,一旦被发现,他会毫不客气地赶我走开。后来,我在看书前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先浏览他所列的书目,觅自己所嗜好的书,先拿起一…  相似文献   

7.
书缘随想     
小的时候爱逛书店,那时的书店是不开架的,只能站在柜台外,隔着玻璃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兴趣更浓。细读时,兴许还能发现几处错别字,心里就觉得这书别扭起来,怎么把字印错了呢?甚至偶然会生出将来自己编书可不能有错字的念头,或许正是这种无意的念头,使得今日的我真的成了“编书”的人,编辑真的成了我的职业,与书之缘由此结  相似文献   

8.
法国书缘     
年轻的吉勒贝尔乘地铁,无意读到两行醒目的文字:亲爱的顾客,你们买书,我们也要买书。这是一家书店的广告,店名叫 Gilbert Je-une 吉勒贝尔·热内),我纳闷,书店是卖书的,何以买书,不由己,心下产生了要探个究竟的念头。一周后,我去拉丁区,找到了Gilbert。书店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三层,外加地下室,在法国,这是我所见的最大书店。地段得天独厚,景色优美。斜对面是巴黎索邦大学,左边500余米处流着塞纳河,向右走四五分钟即到卢森堡公园,书店所处的地域正是法国传  相似文献   

9.
网络书缘     
“网络”这个词,十年前恐怕大多数人均不知其为何物。然而,现在你要是仍不知网络的话,则未免让人怀疑你的接受能力。说来有趣,这个很现代的事物,却总让我忆起小时在墙角或树枝上见过的蜘蛛网,也时常为网络终有一天会罩住整个世界而莫名的冲动。不管纳斯达克如何演绎网络的冬天,网络正在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快乐与便利: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即时新闻、电子商务……每一种方式的新鲜感足以让人激动不已。这不,我还通过网络切切实实做了一桩“跨国贸易”。两年前的秋日,好像那时的工作不是很忙,故整天忙于“充电”:看报纸、上网。由于职业的关系,图书类的报刊总要细细过滤。忽从《中华读书报》阅得国外  相似文献   

10.
一个出版工作者能够获得韬奋出版奖应该是一种荣耀.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只读过8年书,连初中都没毕业的人而言,更是一种殊荣.但自己却深感不安.一方面自己深知名利者天下公器的道理;一方面也常惭愧自己的贡献与社会所给予的认同总是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书缘·人缘     
与董宁文初面是在"开有益斋",由蔡玉洗先生介绍。那时《开卷》创刊不久。第一印象,这是位质朴笃诚的青年。陆续读了多期《开卷》,又知道是他执行主编,署名子聪的《开有益斋闲话》是他的大作,不由得产生敬佩之意。甲申春,先后收到宁文馈赠的两本大作。一是《开卷闲话》,一是《人缘与书缘》。两书都出在2003年。一年出书两本,可谓丰收。《开卷闲话》是月刊《开卷》中专栏《开有益斋闲话》精选的结集。读后曾致宁文一函,谈及对此书的感受:读着每篇闲话,似重见旧友,各人的言谈举止如在眼前。尤为宝贵的是这些篇章,无疑是研究当代文学的重要史料。窃以为,文史园地既需要有独创性见解的文章,也同样需要有搜集史料、穿针引线的引人入胜的文章。这一浅见已进入宁  相似文献   

12.
从1943年4月参加书店工作到1993年3月退休的半个世纪里,我从一个基层图书发行部门的营业员,逐步走到国家管理出版工作的上层机构,最终落脚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五十年来,工作岗位虽几经变动,但始终没有离开过出版战线。退休后的十多年来,我仍未放下手中的笔。这里回忆记下的只是一些片断的琐事。  相似文献   

13.
学刊约我给“名人书缘”栏目写点东西,实在有点惶恐。首先我哪里是什么“名人”,不仅跟名人沾不上边,甚至见了所谓红得发紫的“明星、名人”,也常常退避三舍。正忧郁间,突然电视里出现了香港当红的大明星、大名人刘德华的一则广告“有情人早晚是名人”。原来当名人也不难,只要对他推销的产品有情。是有情人,则早晚是名人。如果对书有情、有缘,是书的有情人,岂不是比刘德华推销的“名人牌牙膏”还要高雅一些。早晚成为“名人”,不也就“当之无愧”了。想到此,倒也心安理得了。  相似文献   

14.
报中有书缘     
甫出《魔谷》,脑际便萦绕着《珊瑚梦魂》;《海钓》之后,经不起《都市的诱惑》,又来一番《南天椰语》;最后,竟与一位加拿大的女博士一道,捧出《生寡》来了;而今,十多万字又可以结成一本新的集子了——南方日报的风水真好!17个年头里,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同时,浩瀚的书海里,我也拥有了“张健人著”的6枚彩贝和1枚正在孕育的“青苹果”。 友人问我:“当个报人,本来就忙得不可开交,你怎么还有时间写书?” 说来有趣,这些篇什,倒是忙忙碌碌的报人生涯  相似文献   

15.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题词.那是1995年,我应邀参加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中西哲学及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开始前,任老与我并肩坐在前排,旁边的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微笑着说:"克锋同志是这次大会唯一的农民学者,他是我介绍来的."任老说:"还是我的山东老乡呢."即刻在我的本子上欣然题下了以上这句话.  相似文献   

16.
17.
1世间《书缘》知多少 前些年曾将自己的文章结集,以《书缘》(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为名付梓。后来在“孔夫子旧书网”同时发现了两本叫《书缘》的书,感到亲切,便一同买了下来,遂撰《(书缘)三种》一文,发表于湖南《书人》杂志,并贴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后来有湖南“小源塘居士”跟帖说,他收藏了以《书缘》为名的图书和期刊共九册,分别为:  相似文献   

18.
人过四十天过午,到了知进退、懂得失的年纪。书越读越薄,文越看越浅,人越交越少,钟意的作家总归三个五个,追他们的文章也寻他们的版本。书里的故事,故事里的书,不期而遇,快慰何言。那天,闻听俞平伯先生的几本旧藏流入拍场,浏览目录,有周作人有刘半农有江绍原,我独盯上孙福熙的《山野掇拾》,漏夜竞得,不日寄来。  相似文献   

19.
无意中点开"博翰文化"的页面,呈现在眼前的全部是茶书,一下子被它吸引住了,于是好想问问这位茶文化的"推手"如何做得如此纯粹.联系到叶羽晴川时,他正在异地办事,网上匆匆聊过,问公司一直做茶书吗?是啊.而且后面会是永远做茶书了.永远?这个人跟茶结下了怎样的情缘呢?  相似文献   

20.
郑光信 《现代出版》2011,(4):F0003-F0003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成立于2001年,我是第一任社长,至今已伴随她走过10年的路程。10年来,因朋友结缘图书,又因图书而结缘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