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读《宋史·寇准传》,深为此公发愤读书的精神所震撼。寇准19岁进士及第,因年轻而被下放锻炼出任县令。后因“召试学士院”成绩优异得以在朝为官。寇准秉性刚正,敢于诤言直谏,深得宋太宗器重:“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此后,寇准官运亨通,小跑步升至相当于宰相的枢密院直学士。大学者张咏与寇准相交至深。他听说寇准为相,在赞颂寇准的同时,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指出:“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两人相会于陕西时,促膝长谈,竟夜不眠。寇准问曰:“何以教准?”张咏答曰:“《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一时未解其意,送别张咏后找出《霍光…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寇准与王旦同年中进士,两个人进入官场的起点是一样的。但王旦很快走到了前面,当上了宰相,这让寇准心里很不是滋味。寇准个性张扬,疾恶如仇,最看不起的,就是王旦那种面团一样无棱角、没脾气的性格。他曾听人讲过这样一件事:王旦在家里因为从未发过脾气,以至于下人们都想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脾气,于是准备试他一下。有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故意在盛给王旦的肉羹里撒了点锅底灰。王旦看了,只低头把饭吃了,没  相似文献   

3.
溜须     
奉承,讨好别人,人们称之为“溜须”。“溜须”怎么会有奉承讨好的意思呢?这有一段故事。原来宋朝有个大臣叫丁谓,非常善于拍马。当朝皇帝宋真宗信奉道教,丁谓就大建道观,敬献奇珍异品,极尽献媚讨好之能事。真宗大喜,升任他为副宰相。有一次,宰相寇准与丁谓一起在朝房用饭,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丁谓见了,忙上前亲自为寇准溜须拂拭,并把寇准的胡  相似文献   

4.
做过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宰相的吕端,有“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处事原则,很值得称道。当年毛主席曾用“吕端大事不糊涂”之句称赞过叶剑英元帅。吕端的“小事糊涂”,是指他对个人利害得失问题不斤斤计较,能谦恭自处。例如:他几遭贬谪,却从不耿耿于怀,从不汲汲于名利;而当他被提升到宰相高位时,却自请居于名臣寇准之下。处理政务,也谦虚而不独断专行。即使在有人造谣中伤他时,他也从不依仗手中权势打击报复,或给人小鞋穿。他说:“吾直道而行,无所畏惧,风波之言不足虑也。”其实,他的这些“小事”未必真“小”,说其“糊涂”也并非真“糊涂…  相似文献   

5.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来,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  相似文献   

6.
开心语文     
公鸡下蛋从前,国王身边有一个很坏的巫师,他最怕宰相,总想找机会害宰相。有一天巫师陪国王打猎,巫师借机对国王说:"陛下,臣听说这森林里有一种会下蛋的野公鸡,它下的蛋可以延年益寿……""噢,这倒稀奇,那你去把它找来!""陛下,这种蛋只有最有学问的人才能找得到。""那谁是我们国家最有学问的人呢?""就是我们的宰相大人啊!"  相似文献   

7.
胡红娟 《文教资料》2007,(24):78-79
寇准作为宋初的宰相,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他的政治功绩和军事才干,而忽略了他的文学才华及诗歌创作。本文简单分析了他的诗歌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为"晚唐体"的诗人他是欣赏和喜欢苦吟的。  相似文献   

8.
《快乐阅读》2008,(3):51-51
我们历史老师超彪悍,说话常常一语惊人。一天上课,他问题还没有讲完,有两个学生就抢着回答了。他很不高兴,于是提醒他们,只有把话听完才能明白其中意思,并且还举了一个例子:"我小时候,有人夸我有元帅相。我听后很高兴,逢人就说自己将来能当元帅。结果,有个人就问我:‘人家说你像哪个元帅啊?’我赶紧跑回去问那  相似文献   

9.
“危乎高哉”,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惊叹蜀道艰险的名句。而当我们吟罢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的《咏华山》诗后,也会发出同样的惊叹! 讲是这样写的: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据传,这是寇准8岁时随其父登华山时的即兴之作。寇的老师听后十分欣喜,随即给寇准的父亲说:“贤郎怎得不作宰相!”从一首小诗,特别是8岁孩提作的小诗而断定寇准将来会做宰相,这除了讹传而外,未免令人讨嫌了。但就诗而论,的确是一首不错的儿童诗。  相似文献   

10.
笑弹X枚     
见多识广两个法国人,一个是教汉语的老师,另一个应该是他的学生。老师高兴地指着中国日历对学生说:"看,这两个字念‘雷锋’,这是雷锋纪念日。雷锋在中国非常有名,因为他生前帮助过很多人!"学生佩服地说:"啊,您真是见多识广!"说完两人高兴地走了。  相似文献   

11.
多话的乌龟     
从前有一个国王,非常爱说话。他整天唠唠叨叨地说,没有人能够插进一句话去。有一天,国王的嗓子说哑了,声音没有了,不能再说了。他就叫宰相给他讲一个故事。宰相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他就讲了下面一个故事:从前,在喜马拉雅山里有一个小湖,湖里住着一只多话的小乌龟。他的邻居讨厌他无尽无休地说话,都远远地躲着他。乌龟感到很寂寞,因为他爱说又找不到人去说。后来有两只野鹅经过这儿,半路停下来,在湖里休息。这只乌龟,知道他们是外地来的,就立刻跑来同他们攀谈。“你们是从哪一个国家来的?你们叫什么名字?你们是干什么的?”他连珠炮似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12.
宋朝有个叫丁谓的人,费尽心机爬上了宰相的宝座。他利用职权,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生怕老宰相寇准揭发,于是与太监勾结在一起,在真宗面前大进谗言,极尽污蔑诽谤之能事,硬是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老百姓痛恨丁谓.希望朝廷把寇准召回,于是编了一首歌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这里“丁”即丁谓。后在流传中发生语讹,“丁”成了“钉”,人们把仇人称为“眼中钉”即源于此。  相似文献   

13.
画教宋朝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在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子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才。后来寇准进京赶考得中进士。喜讯传到家时,寇母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老仆刘妈说“:日后寇准做官,如果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看。”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生日大摆宴席。刘妈认为时机到了,便把画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孤灯课读苦含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拜读再三,泪如泉涌,当即撤去寿宴,退回所有寿礼。这就是“寇准罢宴”的故事。从此,寇准专心料理政…  相似文献   

14.
徐林 《学子》2013,(9):7-8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这个人开始不屑一顾,但最后还是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璀璨夺目的钻石和色彩斑斓的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  相似文献   

15.
寇准与王旦     
作为一代名相,寇准的胆略和才干不容置疑,但作为群臣之首,他的缺点也很明显,独断自任,器量也欠宽宏,并且不讲究方式方法,皇帝不听从他的意见,他就硬拉住皇帝的衣服不让走,更多次当着皇帝的面跟同僚争吵,《宋史》说他是“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寇准喜欢奢侈、讲究排场也是出名的,他被贬到地方上,过生日时照样大操大办,摆“山棚大宴”,服饰器用大大超过标准,宋真宗得到报告,怒道:“寇准每件事都要仿效我的规格,这怎么行?”这时有人为寇准解围说:“寇准真笨,他要真是个奸猾之徒,怎么能让人抓住这种把柄呢?”真宗听了,又好气又好笑,也就…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遇到不高兴的事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时,父亲总会说:"宰相肚大能撑船。"于是我便傻傻地问父亲:"我的肚子什么时候能够放下那只船呢?"随着慢慢长大,遇到各种不同的人越来越多,我渐渐意识  相似文献   

17.
同学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宰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宰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宰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操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多年以后,曹操果然做了宰相。许攸呢?在曹操手下做一个谋士。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是称曹操…  相似文献   

18.
人之罪     
"人有三宗罪"。一位智者说。众人立刻洗耳恭听。"第一宗罪是幸灾乐祸。如果你邻居的牛死了,这绝不应该成为你高兴的理由。我并不要求你去帮助他,我只是说你不应该为别人的痛苦而高兴。你的邻居也是人,你不应该希望他倒霉。"众人频频点头,啧啧称是。  相似文献   

19.
开心频道     
牙科医生有个观众在看拳击比赛时,只要看到拳击手打中对方嘴巴,就高兴得眉开眼笑。旁边的人好奇地问他:"你是拳击教练吗?"他说:"不,我是牙科医生。"  相似文献   

20.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