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6,(4):60
当前,女性主义高涨,男女之间结成亲密朋友的几率比以往大增,而且一般情况下作为个人隐私不便为他人知晓。但是,女记者会不会被指责用"以身相许"来获取内部消息或独家新闻,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呢?本期专栏对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讲述了消息来源和新闻记者关系中的特例,因双方属于情人关系而导致严重利益冲突甚至违法犯罪的后果。在案例一中,一个美国政客与一名女记者为情人关系,虽然女记者先后供职的都是美国一流报社,  相似文献   

2.
名人涉性与普通人涉性的报道有何不同?本期文章对发生在美国的两起性侵案中媒体的表现作了介绍。明尼苏达州小镇的同性性侵案被报道后,很多人认为真正的恶棍是新闻媒体,而围绕NBA巨星科比涉嫌强奸案的媒体狂欢,更让人思考该如何保护相关涉案人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4.
《青年记者》2015,(10):71
2003年,因记者杰森·布莱尔编造虚假新闻,《纽约时报》跌入152年报史的低谷,虚假新闻对一个媒体的杀伤力不可不察。虽然杰森·布莱尔造假问题具有某种特殊性,其被雇用与《纽约时报》热衷照顾黑人的“族裔配额”政策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一事件对《纽约时报》公信力的严重伤害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不时时处处严谨认真按规矩办事,那么,一条高质量的新闻流水线也会产出严重的假冒伪劣产品。  相似文献   

5.
涉性案件的报道在美国有什么样的尺度?哪些可以报道,哪些不可以报道?报道涉及公民的隐私权包括性信息时应如何处理?性侵案受害者的信息究竟该不该公开?  相似文献   

6.
媒体的国际传播,必须尊重远在千万里之外、传播者未必了解和理解的相关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任何优越感都可能导致冒犯和歧视。而一旦媒体嘲讽的是应该特别受到尊重的对象,问题就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7.
8.
2014年底,本来在国际上原本不很知名的法国左翼讽刺杂志《查理周刊》(又译《沙尔利周刊》)遭遇恐怖袭击,酿成多名漫画家和媒体人死亡的惨剧。事件引发了法国数百万人的声援。与此同时,穆斯林世界--无论是素来温和的,还是一向激越的--纷纷举行抗议活动,抗议该周刊在血案之后继续刊登讽刺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人们争议的焦点在于: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言论出版自由是一项得到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保障的权利,但是对宗教的批评调侃是否该有一个边界,而不至于冒犯不同宗教和文化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感情和信仰?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报道的题材越广泛越好,这通常是合理的诉求,因为广泛的报道能够以丰富的新闻信息满足公众利益或公众兴趣。但是自从20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隐私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法定权利迅速发展成为新观念和新法律。尽管如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意无意披露的个人信息,往往可能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迫于种种原因,受到伤害的一方却无法得到救济和补偿,甚至郁郁而终。试看以下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10.
如今大城市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尤其是女性,隐私意识空前强烈,这里面大众媒体的反复倡导和传播功不可没。但同时,公民的知情权也日益扩大,当知情权包括个人的性信息等隐私内容时,就会产生冲突。而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来自大众媒体。于是,矛盾产生了。一方面,如果新闻带有明显的公共利益性质,此时公众的知情权是否高于公民的隐私权?另一方面,一些与公共利益关系不太大的涉及个体的新闻,如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往往带有大量的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是否没有边界?  相似文献   

11.
今天,涉及名人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新闻,更不用说名人卷入的性侵案。上一期我介绍了美国肯尼迪家族成员涉嫌约会强奸案案发后媒体的报道及其态度变化,本期我们分析的是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普通人被性侵和遇害案,发生在美国处于传统媒体黄金时代尾声阶段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是一名体育明星涉嫌性侵案,发生时间则是在美国互联网已然发达的21世纪之初。  相似文献   

12.
13.
14.
展江 《青年记者》2016,(34):64-67
时光荏苒,转眼本专栏已经刊出30多期了.最后一期写什么?如果继续写此前的那种案例,素材没有问题.但是,能否把眼光放开一点、面向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及其未来呢?笔者决定做这种努力,于是选取了一本国际学者以探索建立全球媒体伦理框架为主题的论文集为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5.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3):73-76
2013年7月,新华社《参考消息》总编辑张铁柱参加一个培训班.某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去讲课时举例说,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环球时报》.张铁柱立时举手发言说:《参考消息》才是发行量老大.白岩松解嘲说,可能《环球时报》过去发行是最高的.张铁柱继续更正说:《参考消息》从来都是国内发行第一.① 话虽这么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与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相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其中反映了以下现实:国际题材在今天的开放时代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邻国,他们如何看待“崛起的”中国和中国人,往往是我们比较在意的乃至比较敏感的.而在相当程度上,《环球时报》这个报界“新贵”比起老派的《参考消息》来,以其题材抓人、语言尖锐吸引了过去《参考消息》的读者.  相似文献   

16.
最近,《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一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展江、彭桂兵对本领域如何选编案例作了积极探索,并得出基本看法:像商学院那种每讲分析一个大案例的做法或许不适合媒体伦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媒体实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召唤案例群的呈现。作者强调,媒体伦理道德与媒体涉及的法律问题既有分殊又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9):72-75
美国新闻伦理学者罗恩·F·史密斯这样分析摄影摄像记者的工作特性:“新闻记者——尤其是报刊摄影师和电视摄像师——在面对新闻事件时频频陷入困境.有时候他们早于紧急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经常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新闻记者的人性鼓励他们挺身救人,然而,他们的专业责任是向公众提供对悲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展江 《青年记者》2016,(28):66-70
有论者发现,历史总是常常重演.当下我们认识模糊、难以置评的事情,其实在新闻职业规范较为成熟的国家,也曾经发生过,不过,经过争议和讨论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自律,并且为多数人认同.①尽管如此,既然是各执一词、充满争议的伦理议题(话题),认同也只能是相对的,而此起彼伏的争议才是常态的,只不过研究者不能像媒体消费者那样常常忘记已发生事件的相似性,要特别冷静地看待在生命伦理面前不忘记者本分即报道天职的那些媒体人.反过来说,救人优先是不是一定要求记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表现出救人姿态,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具体情境的.  相似文献   

19.
展江 《青年记者》2016,(22):66-70
西班牙名报人的错愕 在中国,记者往往会得到主办单位提供的“车马费”,但是,这一做法让西班牙名报人哈维尔·马塔里亚纳斯(Javier Matallanas)大为吃惊.马塔里亚纳斯是被称为“皇马喉舌”的西班牙知名足球报纸《阿斯报》(Diario AS)的副总编辑.①据国内足球记者骆明介绍,马塔里亚纳斯曾是马德里竞技队二线球员,曾放弃做明星球员托雷斯经纪人的机会而从事足球报道和评论,与C罗等球星过从甚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