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日炎炎,闲读消暑,翻阅沈复的《浮生六记》,在“闲情记趣”的一“记”中,发觉他首先记的是童趣。之所以说是新的“发现”,是过去读时没有注意到沈复的“闲情记趣”首先看重的竟是童心童趣。而童心童趣,如今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不要说是小学生,被紧紧地绑在繁重学业的战车上,难得再有“幼时闲情”,就是幼儿,为了“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也被填鸭式要求死记硬背不少东西,窒息了他们的童心童趣。  相似文献   

2.
《童趣》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是作者于中晚年写的自传体小说(沈复生于1763年,本书成书于1808年)。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的好文章,此文已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闲情记趣》就是一篇浅显文言文,它是从清代沈复撰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节选的。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  相似文献   

4.
一、课文悟读清中期与桐城派异趣的散文家,有袁枚、郑燮、沈复等。郑燮的家书随意、口语化,多琐碎之事,亦令人喜爱。袁枚的《随园记》文笔自然,不见用力,而文气十足,让人觉得结构颇为严谨,表现了相当的修养和才气。《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性作品,共六卷,今存前四卷,记述家居及游历生活。这组文章,文笔细腻,不作粉饰,明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读罢《闲情记趣》,我们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人性人情之真。罗丹有言:“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闲情记趣》包含着一种“真…  相似文献   

5.
阅读《幼时记趣》,我们每每会被沈复先生在文中体现出的童心、童趣所打动。不过,你思考过没有,沈复先生儿时的这份“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让我们展开探究性阅读,来追溯其“趣”之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6.
《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的开头部分,生动地记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趣事,笔调优美,富有艺术感染  相似文献   

7.
沈复的一生,始于欢乐,终于忧患,其间漂流异乡,悲欢离合,扰攘浮生,朝花夕拾,闲情记趣,竟雅致无邪,纯情盎然,可谓奇“趣”也。一、以事显趣。马克思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沈复正是以一种闲致的情怀捡拾童年趣事的碎片,把我们带进一片纯情而幻美的世界。童趣之处,在戏蚊为鹤。这在常人眼里风马牛不相及之事,却成了作者少年时代“怡然称快”的莫大乐事。“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  相似文献   

8.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开头,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是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的趣味。它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趣。主要表现在意趣、情趣、兴趣、乐趣和童趣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初三册】第五单元 教学设计○教学导引1 这个文言文单元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 ,体裁形式多样。有的描绘自然景物 ,富有诗情画意 ,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的记叙儿时趣事 ,充满童真 ,如沈复的《闲情记趣》 ,还有五首古诗 ,都是唐代以来的名家名作 ,极富艺术感染力。2 学习本单元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 ,体会其语言精妙运用的好处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3 学习古代诗文 ,诵读十分重要。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诵读指导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  相似文献   

10.
颜海红 《现代语文》2008,(12):48-48
《石钟山记》这篇名作,我以为有三趣:描写渲染,生动引人,是为“景趣”;评事说理,周全透辟,是为“理趣”;行文节奏,波澜起伏,是为“韵趣”。  相似文献   

1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沈复下笔侧重记录生活的"真"、"情"、"趣";其与明清小品的独抒性灵、最尚崇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单元概说]这一单元课文反映的是古代生活。从内容上说,《三峡》以凝炼之笔描绘三峡奇异的自然之景。《记承天寺夜游》以日常生活的小片断来表达人生感悟。《闲情记趣》以童心写童趣,道出物外之趣。《周处》叙述了周处悔过自新来劝诫世人。《晏子故事两篇》选取了两个小故事,显示晏子机智善辩。《诗五首》中的《使至塞上》勾勒大漠奇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友情交付多情之月;《春望》染情于物,忧国思家之情力透纸  相似文献   

13.
沈复的《闲情记趣》记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趣事,文章之所以能把常人微不足道、熟视无睹之物写得神奇玄妙,饶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观察自然、驰骋想像。首先,文章从四个方面突出“‘细察’入微”。一、物之小。开篇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运用成语典故叙说“明察”之细;“对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一句则更见所察物之细微———“藐小微物”已看不清楚,其上之花纹、斑点、印痕等则更难以辨认,但作者却“察”到了,可见观察之细致。二、时之长。观蚊时,“昂首观之,项为…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闲情赋》难归“闲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闲情赋》是一篇奇特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与人们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不同。关于其命意,前人有爱情和比兴 即以美人比史故主或同调之人二种说话。事实上,在《闲情赋》的一开始,诗人就用惊叹的语言,满怀感情地描绘出一位超群的女子;诗人心潮翻涌、激动难宁,生出了一个个胆新奇的幻想,这就是著名的“十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赋的绝大部分篇幅实际上是“荡以思虑”,写诗人对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而“终归闲正”只是一种障眼法。最早责难《闲情赋》的是昭明太子萧统。责难者主要是从正统观念出发,认为陶渊明一生清白,不该作此赋玷污名声。《闲情赋》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浓郁浪漫的感情和丰富奇异的想象力上。鲁迅先生对于《闲情赋》的独特价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沈复的一生始于欢乐,终于忧患,其间漂流异乡、悲欢离合,扰攘浮生不一而足。然而作者并没有被苦难磨灭了对生活的热爱,在朝花夕拾、闲情偶记中,竟还能天真无邪、纯情盎然,真可谓奇"趣"也。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与生活保持最亲密的接触,引导他们找到那一泓“活水”,让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情、一感变为作文中的素材,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去进行积累。一、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积累例如,在读沈复的《幼时记趣》时,当学生体会了作者“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乐趣后,可以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童年的趣事。课堂上学生讲得很是热闹,课后让他们及时记在素材本里,可记下自己的,也可记下别人的,只要是有趣的就行。  相似文献   

17.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18.
生活于清代中叶的沈复,深受以袁枚为代表的反传统、尊真情、求变革的新思潮的感召,用自己的真情与血泪谱写了一曲乐者知足的快乐乐章《浮生六记》。其中的《闺房记乐》所回荡着的夫妻间琴瑟相和、恩爱甜蜜的至诚至爱,平凡生活中自得其乐的闲情雅趣,崇尚性灵、展现真我的清音雅韵,不为世俗所包容的叛逆与抗争的种种乐章,尤为后世之人所叹服。  相似文献   

19.
李敏 《初中生》2006,(7):15-17
<童趣>(又名<闲情记趣>,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乃清代文人沈复的传世之作.在赏析课文之前,很有必要理清其"来头".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以"幕僚"终其一生.其间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由安徽而上海而湖北,后又山东又台湾再江苏,魂绕吴门,客死他乡.笔墨生涯、依人作嫁,其沧桑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0.
《幼时记趣》的“趣”,既是指童年里发生的若干件有趣的事,更是指处在其中体会到的情趣与乐趣,即“物外之趣”。通读全文,发现“物外之趣”的获得,正是童心的充分体现。在观察仔细的基础上,童心使“我”产生奇特的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