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     
声音上海房价过高,损害了群众利益。如果政策制定者不能感受他们的紧迫感和渴求,不解决蜗居、房奴问题,上海就没有未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补充报告时说,必须到基层  相似文献   

2.
<正>2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文史学者陆其国走进央视"焦点访谈",讲述"蛇年春节记忆之1989换房那些事儿",通过回放视频档案,结合口述历史,以点带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在住房变迁中感受的喜悦。长期以来,中国人过春节,最关心的就是吃。当中国的老百姓逐渐解决了吃的问题后,开始盼望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这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媒介。本文以《蜗居》中关于住房的典型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愿意说点得意的事、高兴的事,丑事、尴尬事谁愿提起呢?可是,为了引起朋友们的注意,别再犯我犯过的错误,我在这里自报家丑了。今年年初,我们家打算卖房,到产权交易所办手续,负责办手续的人员告诉我们:房本和土地证户主不一致,需要办好土地证,才能办理卖房手续。这才想起2005年和朋友换房手续没办完,换土地证时不知当时为什么没办了,就搁下了,那就赶紧补办吧。结果这一办,历时小半年。为了换土地证,我们找到朋友夫妻俩,一起到审批大厅,  相似文献   

5.
一、上海商界的爱国民族运动1926年9月,万县惨案爆发,当时帝国主义炮轰万县县城,并且对当时的中国普通民众进行了屠杀.这次惨案的发生,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极大愤慨,当时在上海的工商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上海工商界迅速成立了反日援侨会进行反抗.到了九一八事变之时,随着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消息传人,上海工商界又再一次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当时的上海反日援侨会就紧急召开会议.并且在会议之后的通电中,明确向民众呼吁"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引发全社会对青年一代"房奴"现象与"蚁族"身份的讨论与审视:传统的置业观念、住房符号化的身份象征与广告效应使"蚁族"进阶为"房奴",并带来新的困惑和焦虑.<蜗居>的受众深层心理可以归纳为三点:"蚁族"定位与身份认同心理、群体现照与平衡归属心理、窥淫欲望与道德评判心理,暗合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消费品的期...  相似文献   

7.
有时候,听到一些年轻朋友抱怨"都是‘房改’取消了福利分房,咱大学毕业多年还属‘无房男’,只好当蜗居族"。我呢,照例赋予感同身受的怜悯,继以似曾相识的回忆。诗人李白浪漫不过,有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倘若时光可以穿越,那么平庸如我想拿来反其意而用之,即"我辈皆是蓬蒿人";再缩小范围,聚焦住房一隅,则可谓"我辈曾是蜗居人"。  相似文献   

8.
据建设部房地产司透露,为了使住房公积金能够在提高职工住房支付能力融通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到2000年,住房公积金中单位资助比例将由现在的5%~7%提高到10%。  相似文献   

9.
透视《蜗居》的热播与热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电视剧《蜗居》不仅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在网络上也同时兴起了一股《蜗居》热潮。本文从身份认同、网络的二次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等角度,透视了《蜗居》热播与热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十年磨一剑”─—写在上海石化电视台建台十周年之际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王纪言1992年,第四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期间,我曾专程到过金山。在当时的上海石化总厂,我与总厂的领导将一块印有“北京广播学院教学实验基地”的牌子,挂在了“上海石化有线电视台”的牌子旁边...  相似文献   

11.
1884年在上海创办的《点石斋画报》风行世上之后,“画报”在中国便成了出版物中的重要一员。彭永祥在《中国近代画报简介1877—1919》中,通过对二十多个图书馆的调查,统计出我国从1877年到1949年间,共出版画报约八百种。当时最主要的出版重地上海,既是中国画报的发源地,又是出版画报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月2日,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到北京海淀区唐家岭看望“蚁族”时,辛酸得当场掉泪。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蚁族”和就业难成为热点的民生话题之一。为了生存和梦想,他们聚集在房租低廉的居室内,出出进进低调生活。电视剧《蜗居》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黄大爷今年70多岁。他在上世纪50年代入党,1965年参加国防工程建设支援三线去了南方,1975年回到北京后,黄大爷一直认为党员关系在原单位,办理退休手续时,才发现档案中没有党员关系介绍信。越到晚年,老人越想找到自己最初的党员关系,解决自己的党龄问题,这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他的子女先后到老人工作的原单位、调动单位和人事局、劳动局查找,没有任何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刘威 《青年记者》2017,(11):114-115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各地开始恢复生产和生活建设.上海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城市,是反映民国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缩影.上海文化界在战后迅速地恢复了生机,《上海文化》就是一份反映当时上海文化生活的刊物.从其创办到停刊,虽仅一年时间,但其关注当时中国的文化界动态,举办了上海文化界检讨座谈会、小报化周刊问题座谈会、战时战后文艺检讨座谈会、中苏文化检讨座谈会、当前教育现实问题座谈会、日本问题座谈会、新闻自由问题座谈会等,并在刊物上进行了跟踪报道,为民国文化业在战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研究上海和民国在抗战胜利后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5.
正1992年1月12日,卢湾区"斜三"地块成为上海市第一块毛地批租的开发外销商品房项目,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河。这一创新与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上海旧区改造的资金问题,为在当时条件下大规模推进旧区改造创造探索了一条新路。同年12月,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目标:"到本世纪末完成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自此,上海拉开大规模旧区改造序幕。随着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市政建设快速推进,上海这座百年旧城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  相似文献   

16.
解放前,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为了维护上海在临近解放或解放初期的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产,护厂、护校,在工厂和大学秘密把部分思想进步的工人、学生组织成人民保安队。因此在上海解放后,在重要街道和大学校门口有佩戴布质臂章执行任务的人民保安队配合解放军维持社会治安和护校。笔者参加过人民保安队,时隔50多年,记忆犹新。当时,我在上海交通大学1949届运输管理系读书,担任班长,是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采取疏散措施,不准学生继续住校,许多在上海无家的外省(市)的学生,多数由学校安排集中住在上海市绍兴路中华学艺社礼堂,睡地…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以前,上海外滩原是一片荒凉的浅滩,从苏州河到延安东路口,沿江芦苇丛生,只有一条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供纤夫们踏踏而行。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1月8日,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尔福(George-BaWur)到上海,以种种手段胁迫上海道台划地作“英租界”。自外滩地区成为“英租界”以后,这里筑起了用煤屑、炉渣铺筑的临江通道。之后不断拓展、改建成为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当时命名为“黄油漆路”。到19世纪末,上海工部局对外滩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外滩建成了20-30米宽的沥青路面,这里洋行、旅馆、货栈、银行……拔地而起,成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性文本,电视剧<蜗居>以"房奴"、"小三"、"新移民"等社会问题为叙事核心,在引导民众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有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对<蜗居>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以及一群自称为"蜗牛"的粉丝,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不过,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蜗牛"内部出现了分化.电视剧通过对"两姐妹"母题进行描述,试图给受众以正确引导.然而,剧中问题的解决模式与结局的悲剧性并不具备普适性,换言之,<蜗居>虽然提出了社会问题,却并未能给出一个真正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9.
穷人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 《蜗居)是作家六六继小说《双面胶〉之后,又一部直面现实、极具畅销潜质的都市题材小说。故事发生在上海房价飙升时期,描摹了以上海为代表的白领一族生存状态,是一部“高保真”的都市房奴心态写照。由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引起了各电视台的新一轮热播,也吸引了许多的人去看,并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似文献   

20.
保障房大考     
《中国新闻周刊》2011,(31):20-25
为了改善城市困难居民居住问题,中央政府提出宏大的保障房计划。而现在,保障房建设正在考验地方政府。一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率已达7成,速度惊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用机关福利分房、企事业单位自建房来冲抵保障房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