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索怎样找?     
职高《语文》第一册(国家教委推荐教材,人教社1991年9月版)第三课《我的母亲》的“自读提示”、“单元小结”、“练习”等里,关于该文的记叙线索“多元化”提法欠妥。摘要如下: “本文按照时间为顺序”(见28页第二行);“写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文中六次提到,可说是贯穿全文。”(见28页第七行);“《我的母亲》以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为线索。”(见54页倒第七行);“自读《我的母亲》全文之后,理出本文记叙时间顺序,找出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见55页第四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第41页:“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2.
倒装句例说     
所谓倒装,是指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而临时改变句子结构成分的正常排列顺序,古今汉语中都有这种现象。其作用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突出重点。如“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夏衍《包身工》)此句中“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本来该作谓语用以陈述包身工起床后的形态和动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单元知识短文《文言文的翻译》指出翻译作品的标准是,“信、达、雅”,但我认为此单元知识短文在对“句子的翻译”的讲解中出现了常识性错误,有悖于上述观点。短文“句子的翻译”第2点说:“一些文言句子的词序,有时必须改变。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译时需颠倒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份了!’”此处对“汝之不惠”,的翻译不符原意,也不够通顺,没有达到“信、达”的标准。从译文看来,编者是把“汝之不惠”,作为偏正短语处理的,将其中的“之”看作结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之’在古汉语中作为结构助词……但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种是用在主谓关系中,表示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这种用法通称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作者)另一种是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动词和宾语的倒置。这两种情况下,‘之’仍是结构助词,但不能译为‘的’……”这两种特殊用法的“之”是不是如上所说“不能译为‘的’”呢?我看大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2期刊登了左民先生的《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一文,认为:“及时相遣归”、“翼君实或见恕也”这类句子是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式,“‘相’和‘见’有称代作用时常常置于动词谓语前”。不少语法学家注意到了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他们认为:“相”:①助动词,见也。(杨树达《词诠》)②副词,表受事,表  相似文献   

7.
脏手妈妈:"瞧你这手,多脏呀!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我的手像你这样脏?"女儿:"没有,妈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与智慧在看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时候,爸爸问10岁的儿子:"你说,一休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因为他没有头发呀!""头发与智慧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妈妈头发长见识短吗?"绝对安静老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保持绝对安静,静得连落一根针在地上你们都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全班静下来了,一个男生尖叫道:“扔针吧!”“果然”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8.
“小妈妈”     
上午开展角色游戏时,我忽然发现在做《娃娃家》游戏的唐佳妍正在打“娃娃”的屁股。我忙走过去,问:“你怎么打‘娃娃’呀?”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的‘娃娃’不听话呀。”我一听就乐了,自己还是个调皮鬼,也知道打不听话的“娃娃”呢。我又一  相似文献   

9.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一册《皇帝的新装》有这样一个句子:“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我认为,“一群”后的名词 “们”这种形式是不规范的。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里说:“‘们’字并不等于欧洲语言里的复数语尾,不是每逢不止一个人的时候就得加个‘们’。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胡裕树  相似文献   

11.
中师文选第六册《守财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个句子的表达不很妥贴,特此商榷。  相似文献   

12.
马汉麟先生《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一文公开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关于“唯弈秋之为听”这种句型,马先生既不同意清人吴昌莹“‘为’犹‘是’也”的观点,也不同意近人杨树达“为”字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的看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认为“为”字“很可能是用来加强后面主要动词语意的,是一种‘强意词’,从词类上说是助动词。”  相似文献   

13.
马汉麟先生《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一文公开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关于“唯弈秋之为听”这种句型,马先生既不同意清人吴昌莹“‘为’犹‘是’也”的观点,也不同意近人杨树达“为”字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的看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认为“为”字“很可能是用来加强后面主要动词语意的,是一种‘强意词’,从词类上说是助动词。”徐仁甫先生在《对<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再分析》一文中,既不同意马说,也  相似文献   

14.
新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有一汉语知识短文《汉语组合的主要特点》,在讲到汉语组合问题时,认为“同样两个语素,由于组合顺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会完全不同,比如‘天蓝’和“蓝天”,‘年青’和‘青年’等等”。笔者认为,同样两个语素,由于组合顺序不同,表达的意思固然有可能完全不同,但也有可能完全相同。如“讲演”和“演讲”、“情感”和感情”等,组合语素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下一代》杂志增刊中《在敌后反“扫荡”斗争中的英烈》一节,我知道了许多英烈可歌可泣的事迹,如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最使我感动的是,马本斋的母亲痛斥敌人:“我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投降’二字。”她坚贞不屈,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她牺牲了,她和无数英  相似文献   

16.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7.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18.
智力星球     
才字、邀峰飞 上语文课时,老师提问“‘张小明,请你用文明礼貌的‘礼’字造个句子。”张小明思索了一会说:“爸爸提着包出门托人办事。”老师说:“没‘礼’字呀?”张小明认真地说:“咋没‘礼’呀?礼在爸爸的提包里装着哩。” “足球比赛我看得多啦,我懂得有关足球的一切知识。”“是吗?那你告诉我,足球网有多少窟窿眼儿?”莎一‘办星球答‘…毖加白…血到鱼答案:在“口”上加上一横,再把字向右转就成了“冲”字。(1)答案:谜底写起来很简单:一横一竖勾—“丁”字。为什么呢?你看,加上一个“留’,是“盯”字,加上“口,字是“叮”字,加上金字旁…  相似文献   

19.
“看呀看呀,我们班侯政一的作文在《作文大王》上发表了,第10期第7面。”“真的呀,侯政一,你可真棒!”“先别夸他,你们看‘侯政一’变成‘侯一政’了,哈哈哈!”  相似文献   

20.
猪八戒从西天回来,路过一座比喻城。正当八戒大步流星地迈进城门时,被门卫拦住:“请看。”八戒停下脚步,只见布告上写着:“凡欲进城者,须说一比喻句。”八戒一想,这可难不倒我,便对门卫说:“你长得像我一样。”门卫一听火了:“你这人生得如此难看,怎么说‘你长得像我一样’?再说,你这也不是比喻句呀!”八戒搔了搔后脑勺说:“我的句子里面有‘像……一样’,怎么不是呢?”门卫耐心地告诉他:“刚才那句话,完全可以改为‘你长得和我一样’,不是打的比方,而是一种比较。”八戒正准备往前走,突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刹那间,到处白茫茫一片。八戒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