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行线的性质描述的是数量关系,它以两直线平行为前提,然后得出角相等或互补,是由位置关系到数量关系.而平行线的判定描述的是位置关系,它以角的相等或互补为前提。然后推出两直线平行,是由数量关系到位置关系.由此可见,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只有区分清楚,才能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2.
平行线的性质是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得出"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结论,是由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得出角的数量关系;而平行线的判定是在"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  相似文献   

3.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1.两条平行的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位角相等 B.内错角相等 C.邻补角相等 D.同旁内角互补  相似文献   

5.
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要正确运用这一定理,其前提是两直线平行,且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然后才能根据角的位置去判定运用。当前提条件不符合时,就要想办法创造条件。现举一例:  相似文献   

6.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平等线的性质是通过直线的平行关系得出角之间的相等或互补的关系,其主要用途是解决与平等线有关的角度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8.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相似文献   

9.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相似文献   

10.
用一副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大家还记得,这种方法正好验证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通过这个定理,我们又可得到“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个定理,另外,“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判定平行的定理也很实用.  相似文献   

11.
一、利用判定定理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相似文献   

12.
13.
平行线的性质主要有: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1)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3)同旁内角互补.这些知知识点是课本中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对于初学平行线的同学来说,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即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时,解题的依据容易混淆.由两个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依据的是直线平行的条件;由两直线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依据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逆关系,现以课本中的典型习题及同类题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5.
本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定理(推论)与判定定理在解题中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求角的度数、求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互补、证明线段相等.等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开;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平行四边形除了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外.(1)对边平行且相等;(2)对角相等、邻角互补;(4)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一心.如图1,□ABCD中。△ABO≌△ACDO.△ADD≌△COB,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成的4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相似文献   

17.
18.
一、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1.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2.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二、平行线的判定1.定义法: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2.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平行.3.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相似文献   

19.
平行关系是空间几何中的一种重要关系,包括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它一般出现在解答题中.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相关的定理、性质将三者或其中的两者之间进行合理的转化,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平行中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把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在复习中能系统地掌握这一知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