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清芝 《课外阅读》2010,(11):35-35
最近重新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深深地为先生的思想、理念和品德所感染。先生有一段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要想完成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学生。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师爱,不但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强烈的针对性,而且与目前党和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息息相通。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每一位教育者重温一下陶行知有关师爱的论述,感受他那对学生的一颗晶莹纯洁的爱心,不但应该,而且很有必要。本文是作者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感慨。主要从奉献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纪堪迎 《新疆教育》2012,(23):68-68
现实生活中因挫折动辄轻生的学生时常耳闻,而面临种种磨难顽强求生的人却也屡见媒体,二者差别之大,会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生命因其脆弱而可贵,如何使学生珍视生命,胸怀悲悯之心、感恩之心、大爱之心坚强地活下去,利用有限生命去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使其人生丰富多彩,让其生命像夜明珠一样璀璨夺目、熠熠闪光,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大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心”有本然之心、自然之心和应然之心三个层次,而美育就是通过对先天的本然之心的扩充和涵养,使之向具有完善人格的应然之心发展。孟子的这一美育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传统的美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冰  周红 《生活教育》2013,(10):20-23
陶行知在教育思想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富,后世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颇多,然而对其高等教育思想的关注却不够。通过对陶行知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我们可以厘清陶行知先生"大学之道",即大学理念的内涵,办学宗旨,指导方针,教学法及其历史意义,试图对现今的大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改造社会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和思想教育,却很少见到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道德评价的文章。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和宣传领域也存在着很多假、恶、丑的现象。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面对名利思想、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要有“五心”:要有爱国之心 社会科学工作者别出一些给非公有制经济以优惠政策之类的馊点子,使公有制经济陷于尴尬的境地。既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6.
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我们的岗位,敬畏我们的学生,敬畏我们的课堂,从而提升我们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感染学生,以出色的教学成果赢得学生的好评,让教育变得更轻松,让学生变得更优秀。这样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成就感,将变得更加充满快乐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仁爱之心是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仁爱之心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可靠的"筑梦人"。  相似文献   

8.
周万华 《班主任》2004,(12):20-21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挚爱之心,就是为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  相似文献   

9.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0.
汪东慧 《课外阅读》2010,(12):197-197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后人才对其诗有“诗史”之称。但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之心,从大量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亲人、邻里、甚至对路人那种挚爱、博爱,至今读来仍让我们感怀。  相似文献   

11.
任义 《考试周刊》2013,(69):18-19
中国人的孝道现状有很大问题,对儒家孝道进行认识体会与批判传承,对国人今日如何行孝当不无裨益.作者认为人的不忍之心是孝道产生的根本,徒养父母口体并非为孝,更需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子女应当谨于守身,不妄为非,而让父母放心,这就很有孝道.儒家重视丧礼与祭礼,丧礼以哀戚为本,而祭礼则以追思父母而为要.  相似文献   

12.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师之爱的深刻诠释。生命之爱、事业之爱、家国之爱构成了教师之爱的三重意蕴。师范大学作为联结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的重要结合点,要致力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和完善激发、涵育、升华教师之爱的实践路径,培养新时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3.
想到当今独生子或者二胎家庭结构背景下,长辈宠溺,以及轻德重智的教育体制下,感恩教育的缺失双重作用下,学生的感恩之心在风蚀,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在变薄弱。如何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有担当呢?笔者凭借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觉得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师的垂范激活、孩子生活的亲历塑造,以及社会时事的教育提升,是培养孩子感恩、奉献、担当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心即理"包含了两大核心,即"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心即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心"主导人所有的感官。与教育结合起来,即告诉我们"心"是培育重点,教育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德、美,发展认知之心,才能培养出理想人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心即理"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心如死灰是一个去除意欲之心最终怀有自然之心的过程。本文提出通过忘物、忘我、物我两忘三个阶段走向心如死灰的境界,在对三个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起于物,最终又走向物,即从忘物到物化。从出生入死到出死入生和佛教涅槃境界有一定相通。最后,一改通常意义上心如死灰是消极概念的看法,分析心如死灰的积极意义,提出其有益于现代人摆脱物欲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处处体现着"爱满天下"的精神,"爱满天下"即是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最为可贵的品格,又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核心.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敬业与爱生看作一个好老师的最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要有一颗真爱之心,博爱的心.  相似文献   

17.
编者 《生活教育》2014,(21):4-7
在今年第30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同志在北师大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长篇讲话,多处引用陶行知的师德思想,用"四有"标准定义"好老师",希望教师们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提法,是对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引发了人们对好老师标准的关注。"万世师表"是宋庆龄先生对陶行知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爱满天下"是教师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也是教育及革命思想的灵魂。结合实例分析了用爱激发幼儿向上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讨论朱熹与张栻的论辩,固然需要对文本和历史作出深刻的了解,这是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但是单纯的经典诠释无法获得本体层面的根源性了解,因之我们尚需采取本体诠释学的方法,从根源上寻求体系的发展与成立。在这个意义上,朱子和胡五峰、张南轩的湖湘学派,是相互引申与相互攻错的关系,而不应将之看作谁是谁非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相互引申、相互攻错的关系之中,吾人可以就孟子以来的心性之学提出九项意义,亦即"心之九义",显示"心"的意义多形多样。我为了彰显与体会其心与性情之际的多形多样而一体之义,乃回顾了四书、二程、胡五峰、张南轩、朱子的学说,在此提出"心"之九种含义之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大勇  张波 《文教资料》2006,(23):11-12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由于诸多原因,不少大学生还缺乏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需要掌握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