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科学论坛》2007,(5A):54-56
主持人:“学困生”,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追求和谐教育、理想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践层面的关注,但是,关注的效果如何,“学困生”的现实境遇如何,却难以令人乐观。且不说当下的“名校”名正言顺地将“学困生”拒之于门外,单就“学困生”力不从心地跟进学习进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面对教师的种种“另类”关注,就足以令其焦虑、令其悲观,当“学困生”被移位于关爱的边缘,教育的和谐景观被投下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要像磁铁一样吸引住所有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准确了解、熟悉把握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后进生,如何转化后进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一作为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面向每个学生的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尤为严重,因此有效地控制“两极分化”一直为广大教师所关注。  相似文献   

4.
李桂城 《陕西教育》2006,(10):28-28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善待学生,更应该用其善待学困生.学困生不仅需要学习上的帮助,更需要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5.
转化“学困生”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试教育大潮的冲击下,学校的弱势群体——“学困生”可以说是摆在每位教师而前最棘手的问题。他们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进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我总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名“学困生”。因为他们也是人,囚此始终保持着“不成材成人”的原则,尽最大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缩短差距。坚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术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班主任老师的一种教育能力,更是凝聚班级力量的源泉。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父母离婚了,开始时是跟随父亲过,但父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认为学困生无可救药.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试想孩子们生活在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里.多少都会受些影响.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然而有缺点是很自然的。在他们身上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同时存在.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时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学困生”问题.它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和时间,甚至严重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时教师为了转化一个“学困生”,即便使出浑身解术,最后还是收效甚微。针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笔者就如何使他们解困,较快成为一个正常的受教育者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继本刊2007年第5期组织了“学困生”关注,到底值与不值”的话题讨论之后,编辑部陆续收到关于“学困生”问题的稿件,并有热心者配合讨论主题,以现场对话的方式,对这一既“旧”又“新”的话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本期,通过来稿梳理和讨论取样,对“学困生”归因与解困的相关思考作一呈观.以促进“学困生”问题的交流与深入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他们不值得爱的时候。”诚然,爱优等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可是爱那些“不值得爱”的“学困生”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对那些“学困生”,不妨多给他们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困生"在高中各年级均普遍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使其尽快脱"困",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问题.现行的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课改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我们决不能让“学困生”掉队。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而“学困生”是更加需要关照的花朵。如果不关照他们。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将会更加被削弱,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更大的两极分化。这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失误。  相似文献   

13.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不是“事事通”的全才,但是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优势,利用其优势来促其成材,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黄文亮 《考试周刊》2012,(75):180-180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道:“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偏偏是那些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这种极大的效果反差强烈地警戒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们必须正视他们,了解他们,研究他们,用我们满腔的爱唤醒他们,激励他们,用感情、责任激励他们,让这些含苞待放的祖国花朵如沐春风,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十余年的班主任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一直特别关注这些“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对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也作了尝试和探索。一、形成原因(一)叛逆这种类型的学生大多数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父辈简单粗暴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呵护,稍有错误换来的就是一顿暴打,时间长了,他们都绝望了,也产生了“抗体”。久而久之,他们对父母甚至对周边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说往东.他们就偏往西,你说好,他们绝对说坏,你越说,他就越烦;你越打,他就越硬,长此以往,慢慢地就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无法沟通。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如果不及时地给予足够的关心,令他们感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就可能彻底地产生抵触心理.以至于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会把这种怨恨的心理报复到同学的身上。  相似文献   

15.
"学困生"情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一种现象。我们要认真研究其发展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因材施教,尽量消灭或减少其数量,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认真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蒋美玉 《辅导员》2010,(6):28-28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缺乏对“学困生”的研究和理解,致使“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种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的作法,熄灭了“学困生”渴望成功的火星,堵死了他们要走的路,这是一种令人悲哀的现象。试想,哪一个学生不是满怀成材的希望走进校门,走到老师身边的,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学困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主动向老师提出。这是从他们身上闪出的一种了不起的创造性的火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这些对象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探索问题。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具体要求。老师只有经常为学困生质疑创造机会,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他们遵循一定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困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知识基础及不同的学习态度、个性特点,要转化他们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效,感化是关键,转化是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遇到而又普遍感到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作为弱势群体的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越积越多,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极易造成恶性循环。作为一个化学学科的教育者,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对化学“学困生”实施了以下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刘祥福 《湖南教育》2002,(13):20-20
最近,我对本校1535名初中学生中的259位“学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习动机不明的有47人;学习无兴趣的有84人;与教师无感情的有38人;作风懒散,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有20人;其他的有12人。分别占全校被调查人数的18.1%、32%、15%、8%和4.6%。由此可见,目前初中学校的绝大部分“学困生”,不是智力型“学困生”,而是非智力型“学困生”。因此,发展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帮助学生脱困的紧迫任务,更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讲究批评和表扬的艺术,维系学生的平衡心态。苏霍姆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