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其财富积累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程度——社会财富按需分配.现代国家应该如何处理政府权力与财富分配之间的问题,经济学界存在“国富”与“民富”的争论.“藏富于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全面发展的保障.因此,国家在处理政府权力与财富分配的关系时,应坚持“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要代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先驱。受家庭环境影响和时代变化刺激,魏源在经世实践中形成了“藏富于民”的思想。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内涵丰富,他主张藏富于农、藏富于商、藏富于工。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藏富于民”思想,合理借鉴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藏富于民”理念,综合吸收了其师友及清朝官员的“藏富于民”观念。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但这一思想仍然有着进步的历史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通过系统阐述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理论关系,以及对我国历史的反思,来分析统治阶级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对其统治的影响。由欧美国家的经验、启示,来进一步探求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要想实现藏富于国必须先藏富于民,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也为缩小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提出合理性政策建议,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来实现国民财富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4.
尹仲容被台湾工商界称为“台湾经济之父”,其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变应变”的经济政策思想;二是“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这两种思想主要通过指导台湾当局的经济决策和正确处理“公营”与“民营”的关系,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发展,强调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的“,全面开发”的意义是面向所有的人和人力资源的所有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把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同人的多种潜能的全面开发放在一起来认识和对待,如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这种经济思想。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来告诫统治阶级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也把"仁"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思想的这一领域即"藏富于民"、"节用而爱人"等。通过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经济思想的背后解读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争论了上千年,古今中外的执政者.往往作出不同的诠释,并实施不同的政策。《吕氏春秋》卷十八就有一则故事:卫嗣君为积聚粮食而课征重税。以致百姓惶惶不安。卫嗣君对薄疑说:“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说:“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的“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之习俗,对徽州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徽民寄命于商”是对“以农为本”传统思想的新突破;是徽州人对经济、政治、文化、人才培育发展空间富于创新的新拓展;是对徽州文化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种新创造。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充分汲取了前人民本思想中的养料,并以史学家的眼光去观察现实,又以政治家的身份去研究历史,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而独特的民本思想,即重民思想、宽民恤民思想、利民富民思想。他认为: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亦是国家的赋役之源,军队之源。民心的向背是国家治乱安危的根本保证。对苦难深重的农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之请命,要求朝廷关心百姓的疾苦。强调大力发展物质生产,通过劝课农桑,奖励工商,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并且要求统治者注重蓄积,防备凶荒,藏富于民。  相似文献   

10.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生是否具有合作能力、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弱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开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效益分析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可持续发展成本至少包括自然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可称之为“全成本” ;效益可以用财富的概念来代替 ,财富包括人造物质财富、自然物质财富、人力资本财富和精神财富。这四部分财富的增量 ,可称之为“全财富增量”。在此分析基础上 ,可以用“净财富增量”的概念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持续发展的净效益。“净财富增量”大于 0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借用世行“调整后的储蓄净额”指标 ,实证分析 1 998- 2 0 0 2年中国的净财富增量 ,提供了一个意义不同的思路。要之 ,必须在净财富增量大于 0的约束条件下 ,组织和配置资源。为此 ,要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制、要利用市场机制和民众力量搞好环保、要做好成本分析基础工作、要制定中长期投资规划。这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在悠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而修养理念在儒家学说中又具有核心地位。修养.从教育理论上来分析.实为一种自我教育,即指人的学习、求知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主动地进行的。通过对传统文化、儒家学说、修养、自我教育四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作系统的梳理与解读.从学理上,修养即指人们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鉴于自身在道德、知识、技艺等方面实际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提高自身在真、善、美、德、智、体、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精神文化素养所自觉付出的努力活动和过程,以及通过这种努力和过程在自身业已取得的积极成果。传统修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影响深广,是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赖以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仍然要像毛泽东那样,用历史教育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激发人民的进取精神,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主要内涵。从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斗争、培养年轻人三个方面论述了传承这笔精神财富的时代紧迫性,应把握的精髓与要义。强调要遵循传承规律,从宣传、教育、内化和践行四个环节入手,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在高职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内聚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大致包含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知识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职业性、技能独特性、资产专用性等方面。高职校园文化是具体的,可触可摸的,因此,高职院校对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现了师生共享的校园价值判断,是在大学校园的特定环境中所有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言语行为理论属于语用学研究范畴,语用学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反映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客观规律。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家文化有强烈的和谐意识,其"道法自然"的精神本质就是追求道、天、地、人的大和谐.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强调人与道的和谐,认为循道发展为和谐之根本."守道","万物为一","复归于朴","不为物役"等是其主要内容.道家和谐思想内涵深刻,见解独到,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开掘和认识.道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思想启迪和警示意义,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