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剑梅 《教学随笔》2014,(10):20179+179
儿童是一首诗,一切都让我们感到美好。美是诗的本质,因此将那份童心所包含的"真""善""美"引导而出,变成一首首诗歌。让她为孩子们的自主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孩子们自由、创意地表达。在让孩子们赏诗、仿诗、写诗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铸造孩子们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心智,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文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音乐美、想象图画美;巧妙分析诗歌,领略诗歌的情感美;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人文美,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  相似文献   

3.
诗的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要神,形兼顾,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译诗中很难完全移植原诗的意境,音韵美,本文将从结构和语法的角度试分析诗歌翻译中押韵的技巧,以在继承原文意境美抽时,发扬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道”里,而这所谓“诗道”又是同他的政治主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白氏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言情达意,它有声情融合的特点,要用美刺比兴的创作方法去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创作目的。由此出发,白氏批判了周衰秦兴以后历代的诗歌及其作者,结合现实状况,得出诗道崩坏、六义丧失殆尽的结论,从而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挽  相似文献   

5.
刘丽  龚旎 《中学文科》2006,(6):43-44
作为文明古国的礼仪之邦,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诗教传统。 诗歌教学本能地蕴蓄学生的生活情思和理性思维。诗歌的思想美、音韵美、意象美的特点需要我们以诗话的形式传达诗意之美,让学生能长期浸润于诗歌的氛围中,让青春的心灵接受充满诗意的学习,享受智慧的沐浴,从而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美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孩子们在赞赏诗歌或歌曲的时候,犹如听到了语言的音乐。在优秀的诗篇中,充满诗意的语言揭示出民族语言最为细腻的感情色渊。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喜欢背诗。当孩子重复铭刻于心的语言时,能得到真正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道美丽、令人流连忘返、意蕴深远的风景。其中,人教版一年级的《画》就是这道美丽风景中第一朵奇葩。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却又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完全相反的自然景象,肩负着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展示古诗词音乐美和启动孩子们多向思维的诸多职能。因此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们喜欢直观观察事物、喜欢歌咏诵读、喜欢读读说说等性格特征,把诵读法作为教学这首诗歌的基本之法,以期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感,发展孩子们的多向思维能力,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诗语·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歌积淀形成了特有的言说方式和审美特质——诗语与诗味。从文章体式的角度讲。诗语与诗味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我们以阅读常规文体的方式阅读古典诗歌,读不懂诗;以鉴赏常规语言的方式鉴赏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9.
诗是中国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美丽耀眼的花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诗歌是提高每个人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的中考、高考考试试题,从来不会缺失诗歌的内容。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学习诗歌的能力,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师生交流对话,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理想;带感情朗读,学习诗歌语言的美,感受诗中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作为承载五千年民族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不应只能被视为一种点缀。我们应该挖掘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采用多种形式,使其推陈出新,古为今用,重放生命力。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蕴,使学生易学、乐学,从中受到关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感受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并从中体验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11.
李小春  罗君华 《教师》2010,(21):70-70
诗歌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无与伦比的。孔子对诗歌的作用有精确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说明诗歌是诗人对生活观察的高度凝聚,是几千年社会精神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诗歌是我们文化的精品,曾让多少人为之沉迷,喟叹不已。今人古人,浅唱低吟,走过了一辈又一辈,诗歌曾是这样的深人人心。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接受心理学原理,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面感受诗歌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意境,并结合以诗解诗、群诗阅读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审美体系。这样,契合学生的心理展开教学,能够构筑立体化的诗歌审美学习网络。  相似文献   

13.
潘霞 《新课程研究》2009,(4):173-174
我国有悠久的诗教传统,教师可以把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作为切入口,改变中职生文化素养不高的现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让学生爱上美妙的诗歌;因材施教,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诗作;轻吟低咏,和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浅酌细品和学生同享人性之美。教师引导他们接受诗歌的熏陶,从诗歌中汲取足够的养分,性灵回归诗意。从而达到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诗剑始终未能消解热爱诗歌的情结。他的诗,抒写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沉甸的乡愁,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歌唱了真善美和人情美。在诗歌艺术上,注重传统,吸纳现代。跌宕、多变,淡中见美,凝练含蓄等,是他的诗表现的艺术特点和技巧。从平常生活和事物中掘出诗意,更体现了诗人对诗美的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5.
历经五千年沧桑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伟大而辉煌的篇章。中国文艺史上,文学与音乐最早结缘。诗歌同音乐舞蹈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突出的美学特征;音乐舞蹈不仅要求形象美,而且要创造出诗的意境,要有诗味。把音乐舞蹈作为描写对象的诗出现很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乐舞的篇章。魏晋以来,随着音乐、舞蹈的发展,乐舞诗创作蔚然成风。下面,我们分别从《诗经·陈风·宛丘》和曹丕的《善哉行》两首诗的分析中,看其乐舞的美学特性及乐舞的发展、变迁。一选自《诗经·陈风·宛丘…  相似文献   

16.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苏教版新课改的教材中,诗歌样式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见,语文教学已开始呼唤"诗教"的回归。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融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为一体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其他任何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歌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的诗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具有鲜明特征。在内容上,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结”和“乡愁母题”特征,体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坦诚的人生情怀。在艺术上,将西方现代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受西方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手法和结构的优点,在表现现代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他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强调诗的节奏韵律,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的诗歌艺术美,赋予了现代新诗活力。  相似文献   

18.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要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下面就诗歌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赏析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考试题中的古典诗歌题甘肃省榆中县一中王延学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古人所创作的大量优秀的古典诗歌,当之无愧地属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为了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典诗歌的测试自然成了高考语文的必考项目之一。综观近十年来的高考语文试...  相似文献   

20.
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今天,我们需要从古典诗歌的长河中,采之珍品,润泽心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诗、读诗,传承诗歌文化基因。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篇目增多了不少。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中,鉴赏古代诗歌也成了必考题。我们在读古典诗词时,通过抓住诗歌中的人物,分析其形象,联系其遭际,还原其生活,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