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司法认知规则之于刑事诉讼的效益(效率),公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应确立司法认知规则,具体说来,司法认知对象应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已为法院确定的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实的事实,司法认知的证明效力方面,应采取开放态度,当有证据足以推翻时,应否定其效力,在程序设计方面,包括启动,辨明和复核三程度。  相似文献   

2.
论既决事实     
既决事实是法院确定的终局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既决事实,对于将来的相关案件具有预决效力,这种效力源于判决的效力。适用既决事实属于法院的职责,法院应主动查明适用;当事人或控辨双方也可以申请法院适用。在我国诉讼实践中,适用既事实在存在障碍,文中列举了主要保障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自认事实所具有的免证效力对提高诉讼效率有极大作用,它不仅能适用于民事诉讼,也可适用于刑事诉讼。美式辩诉交易制度的实质就是认可被告人的自认。因此,只要将属于“自认”的部分事实从“自白”事实中分离,其免证效力将大大提高刑事审判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于前诉裁判中已决事实的预决效力应由后诉所适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来确定,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缺乏相关规范。既判力理论或争点排除效理论与已有规范相冲突,无法实现对预决效力性质的准确判定。依据现行法律规范,预决效力是一种事实证明效。在先民后刑诉讼中,影响民事裁判已决事实预决效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证明标准的差异、推定方法的运用及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等。以事实证明效为语境,以影响预决效力的三个因素为内容,结合民事诉讼普通程序和特别程序的特点,构建出具体的民事裁判已决事实在刑事诉讼中预决效力规范。  相似文献   

5.
设置严格的程序规则是各国行政诉讼中保障原告辩论权的通常做法。为了体现诉讼民主,实现行政诉讼的价值,必须强化原告的辩论权。行政诉讼可以分为辩论而收集证据的阶段,为确认证据而进行法庭调查和辩论的阶段以及法官根据辩论结果作出裁判的阶段。强化原告辩论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原告应有足够的手段取得必要的证据;双方当事人应有充分的机会在公开的法庭上提出主张和证据,并互相质证,辩论;辩论的效力必须得到确认;法院应保障当事人的平等辩论权。  相似文献   

6.
法院裁判对后诉案件具有预决效力,进而使得当事人免于举证的理论基础——既判力,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且从既判力的角度审视,我国现行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做法都存在诸多不当,故法院裁判预决的事实作为民事诉讼免证事实存在正当性方面的欠缺。  相似文献   

7.
证据保全是证据法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审判实践中对证据保全有诸多误解,弄清证据保全的效力,正确认定证据保全与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效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当事人正确运用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更好地查清案件事实,提高诉讼程序的收益和效率,从而为最终实现社会正义提供证据保障。  相似文献   

8.
附属证据性行政问题的实质是具体行政行为公定力与证据效力的关系问题。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中认定的事实仅具有相对公定力,其直接确定的法律关系具有绝对公定力,据此,可简便、公正地解决该附属问题,但还应兼顾与我国当前行政救济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9.
合同订立、合同成立、合同生效、合同效力在教学及实践中极易混淆,为理清上述命题间的关系,本试就合同订立、合同成立、合同生效、合同效力较详尽地阐述上述命题所包含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间的区别和联系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尚未建立判决效力体系,相关理论研究零星而不成系统,法条相关规定模糊,导致司法实务上对前诉判决确认事实的效力问题标准不一,适用混乱。在此背景下,以《民事证据规定》第9条第4项及第2款为基点,通过介绍国外相关理论与立法状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点分析该法条之利弊,明晰其效力及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我国建立判决效力体系是大势所趋,但现下并不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可以从法条确立的事实上的证明效力出发稳步推进,并在最后提出了关于民事诉讼体制内制度整合与协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证据共通原则是指诉讼中某一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能够通用于其他当事人,从而使诸当事人对该证据所要证明的事实达成相一致的认定。证据共通原则发生于同一个诉讼中具有相同事实基础的证据的效果认定上,它具有独特的适用范围而不同于其他诉讼中的共通性理论。证据共通原则建立在自由心证主义之上,但在具体适用中,尤其是普通共同诉讼中,仍要注意对当事人程序利益的维护,从而实现证据共通原则中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法律适用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而案件事实与通常理解的事实概念存在本质区别,案件事实即是已被诉讼程序证成为案件事实的生活事件,案件事实不是既定的、不是被发现的客观事实,而是由诉讼主体运用证据、证据规则和事理逻辑形成的;很多情况下,事实问题即是法律问题,法规范对案件事实起着型构的作用;审判过程中规范与事实相互作用且自我显形;事理逻辑最具研究价值,因为这一研究能揭示出形成案件事实的过程中最能体现法官个人判断的意识因素。笔者采用思辩哲学与司法实践紧密联系,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上升为抽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非法取得证据有无证据能力涉及到证据能力的判断标准问题,重塑证据能力的判断标准应该在证据三大属性的基础上,确立以下两大标准:证据的真实性是否会受到重大影响;证据的使用是否会导致其他更重要的社会利益受到损害。设计民事诉讼非法取得证据之证据能力的规则体系,应确立更宽容、更务实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主要体现为判例及司法官员的论述,现代证据法中的多数证据方法在当时都已出现,书证和人证是民事证据中最重要的两种。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的方法也较合理。与刑事证据法相比,民事证据法存在着立法简单、举证责任的分配多样化、证据受重视程度不足等现象,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民事诉讼本身不受重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电子证据在证据类型上应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在证明力上应赋予其直接证据和原始证据的效力;在证据的审查判断方面应从真实性、关联性、客观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  相似文献   

16.
证据裁判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是历史发展到文明社会的产物,在诉讼历史上证据原则的形成是由证据规则、诉讼模式和证明标准相关的制度作用的结果。从历史的、哲学的和价值论的角度分析可以充分论证证据裁判原则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验方法,以33名大学生为被试,选用不同难度项目作为实验材料,考察延迟学习判断中的UWP效应,实验结果显示:UWP效应在延迟学习判断中不存在,只在第一次学习判断中出现了过度自信;无论是有意义联系词对还是无意义联系词对,延迟学习判断中均未出现UWP效应,只在第一次学习判断中显示出过度自信;延迟学习判断中第二次回忆成绩能更好地预测第二次学习判断。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非法证据仅仅限于言词证据。就刑事诉讼而言,非法证据并非完全没有实用价值,它往往对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具有重大意义。域外的司法实践中,对哪些证据进行排除以及怎样排除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充满争论的。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要建构符合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我们认为收集程序不合法的证据不能作为控诉被告人以及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主要证据;在非法证据规则排除的模式问题上,应当采用原则加例外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刑事审判中的法官认知偏差具有阶段差异性,主要分为事实认知偏差、法律认知偏差和社会认知偏差,存在于证据材料处理、证据证明力认证、案件事实认定和案件裁判四个阶段;隧道视野、印证证明、经验法则、锚定效应、选择性注意和投射效应是法官认知偏差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法官认知偏差进行有效控制,可从法官自身修正、外部因素革除和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证据鉴定保全是法定鉴定机构采用特定的保全方法分析、鍪别网络证据中的待证事实信息和审计信息,保存信息载体,并确认网络证据法律效力的一种特殊法律制度.制度中所规定的主体的唯一性、对象的特定性以及方法的特殊性系植入信息理论的分析之后的独特体现.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网络证据鉴定保全程序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证据的特征,具有更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