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纵观历史的发展与沿革,西藏在元朝时期便正式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对西藏进行更加有效地治理,制定了不同的治藏方略。他们虽已失去了政治法律的社会约束力和强制力,成为尘封的历史档案和文献,但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先人智慧的结晶,应该认真总结和整理,为当代政府治理西藏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3.
多年来,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几成我国教育发展的痼疾。但以往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忽视了对其类型的区分,采取的是同一种策略,因而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从成因上看,教育乱收费可以分为生存型教育乱收费、垄断型教育乱收费、腐败型教育乱收费。对这三种类型的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其策略和手段应当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1):23-30
通过文字的研究,结合汉代"强干弱枝"政策,"柔远能迩"应释为"使远人柔弱,使近人刚强",即安抚远方国族,使其柔顺,与中央王朝友好相处;使近处国族强壮,以拱卫中央王朝。西周金文和传世文献对"柔远能迩"的记载存在不同,金文强调统治者的"德"是实现"柔远能迩"的前提。金文和传世文献强调"柔远能迩"政策能够安定各邦,使蛮夷顺服、百姓受惠、周王安定,使神喜悦。在民族大变动的背景下,西周的统治者以"柔远能迩"为中心,结合法律手段和战争手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了有效治理,建立起稳固的邦国秩序,对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建设区域和谐社会、加速发展西南边疆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运用SWOT分析云南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我们对其未来改革和发展有一个更清醒、更客观的认识,也可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高等教育大省、人力资源强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宗教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历来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红河沙甸区为例,通过梳理和分析当地政府依法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相适应的实践经验,进而探索在现有制度背景下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宗教治理模式可行路径,实现各民族之间长期和谐相处,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7.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发展,在"情报主导警务"的战略理念指引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安情报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以西藏警专为例,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环节等方面还存在完善的空间。在公安情报人才培养路径上可从强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开展校局合作、加强学生实践、扎根本土实情方面着手开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西藏各高校已经形成了藏汉英三语教学共存的语言教学模式。本文针对西藏大学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发挥交际教学优势,积极开设第二课堂,重视民族文化导入,旨在为西藏高校的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乡镇政权的产生是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下移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结果,在新县制改革中作为乡镇政权主导者的乡镇长群体被国民政府寄予了较高期望。通过对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璧山县乡镇长群体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县制下乡镇长群体仍是区域社会中地方精英的一部分。虽然乡镇长在治安、司法、调解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地方精英“劣化”的历史趋势之下,个人因素对地方行政仍有诸多负面影响。总之,乡镇长运用个人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管控的行为在本质上仍是“人治”,由此也使得其主导下的乡村治理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10.
芝加哥大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与校长的卓越领导密不可分。作为一所闻名遐迩的学术性大学,其校长的学术治理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办学实践上,即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本文对首任校长哈珀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赫钦斯的学术治理理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科学研究路径、有效服务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对云南边疆民族的治理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为了加强对云南边疆尚未改流土司和“边民”的治理,成立了设治局,使云南向着有利于边疆稳定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云南省政府民政厅还对“边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人口调查,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研究资料,对今天云南边疆民族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是康熙雍正时期加强藏区治理,确保川藏大通道畅通及区域稳定的重大措施之一。清中央政府决定川、滇、藏行政分界并推进其实施,是康熙雍正时期西藏、相邻地区及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史籍文献记载,可以认为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实际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川、滇、藏行政分界的计划并非在短时间提出,也并非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施。此次行政分界有一较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至雍正十年才最后结束。雍正《四川通志·西域》、《西域全书》、《西藏志》、张海《西藏记述》及陈克绳《西域遗闻》等清代早期西藏地方志的有关记载,可补实录等记载之不足,其资料价值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鸦片祸川,继晚晴之后,民国四川鸦片泛滥达到了鼎盛时期。在防区制时代,各军阀纷纷混战,军费所需,鸦片烟税贡献最巨。在军阀和官吏的勒种下,川地“红花白花开满田”。高额赋税的缴纳和吸食鸦片,川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即使在蒋介石政权的禁烟政策下,罂粟种植、鸦片泛滥的状况甚至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14.
“革命党”的同盟会改组为“政党”的国民党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国民党是“二次革命”前后领导反袁斗争的唯一革命政党 ,它维系了一代革命志士不致流散 ,其斗争教育和唤醒了人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也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从1955年初到1958年9月,云南分批在边疆部分民族地区实行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从改革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以谈话、会议发言、会议纪要等多种方式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和西藏的土地改革产生影响。具体说来,云南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对川、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西藏虽然在土地改革前后发生了叛乱,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和平协商的方式,甚至四川的做法比云南的还要缓和。二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都是对多余的土地实行没收或者征收、征购,其它生产、生活资料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资料研究入手,对民国陪都西京市筹建过程及其在西安历史上的意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阐明城市发展与国家决策的绝大关系以及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为认识历史、经营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末明初,国家形态的转型催生了中国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理论上,蔡元培基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认为立国先立人,立人必先兴教育,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论。实践中,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提出了公民教育的内容、目标及课程标准。总体看来,在民国初期,公民教育趋于独立性,思想得以确立,内容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18.
民初(1912-1917)文学虽然相对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来说,显示出某种历史的"倒退",但就文学自身的现代化来说又不能不说是某种历史的进步.这不仅体现为它对情感的重视,传达出某种黎明前夕的青春气息;也表现为现代文学形式建构的进步,并开启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先河;同时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戏剧——话剧也开始在中国大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9.
共同的理想信念、自由的探究精神及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民国大学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师生以学问为旨趣,教授前导,学生从游,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关系融洽。教授对学生进行学业引领,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推荐工作。师生之间通过面对面交流、书信往来及联谊活动,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见之温馨,思之感动。反思当今,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担当育人使命、关心爱护学生、培育学生学术兴趣、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随着新教育制度的逐步确立,江西的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于民初政局不稳,中央及地方政权更迭频繁,以及经济等原因,江西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变动大,投入资金少,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差,学校类别单一,以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为主,综合性专业设置少等问题,对民国时期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民国初年江西的高等教育发展缓慢.而民初江西各高校教学管理较规范,并注重对师资的投资,师资力量较强等特点,对民国时期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值得我们今天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