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王洛宾1913年1月生于北京,他父亲是油漆匠,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十分爱唱京剧和昆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宾自幼就喜爱上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很好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相似文献   

2.
王洛宾将民间歌曲的特点和艺术歌曲的特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且达到了不能分别的境界。本文着重从王洛宾的艺术生涯、王洛宾歌曲的艺术魅力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王洛宾在近代青海的音乐教育活动 王洛宾(1913-1996,北京宛平人)于1938年秋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到青海演出,并在西宁各中小学教唱抗日歌曲。剧团解散后,他应约于1939年初再次来到西宁,住在昆仑中学宿舍,组建青海抗战剧团,搜集整理民歌,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昆仑中学宿舍是王洛宾民歌收集整理的工作室。“当时洛宾拿出很多油印的小册子,大都是抗日歌曲。其中有他写的《老乡上战场》《血花曲》《风陵渡的歌声》等,还有一些抗日漫画、抗日口号的小册子。他把一沓油印的抗日歌曲散页交给我,要我送到几所学校去练唱。”王洛宾在回民中学(1940年改为昆仑中学)做音乐教员时,发现回族中学因受伊斯兰教规的约束禁止唱歌。当时学校虽然设置了音乐课,但不能说“唱”字,而只能说在音乐课上“念”歌儿。这也是民国时期青海学校音乐教育受到宗教影响的一个特点。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了一首《穆斯林进行曲》,这是一首激发民族意识觉醒、鼓动抗日救国热情的战斗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激昂慷慨的旋律,通俗上口的歌词,激发了回族青年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王洛宾在回族中学打破了学生不唱歌的习俗。此曲很快在全省流传,并在西北广大的回族地区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洛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民族改编曲,在发展中国西部音乐事业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我俩永隔一江水》作为近年来翻唱程度最高的王洛宾改编曲,选用它为研究对象,从创作取材、旋律特色和歌词创编三个方面分析其音乐本体,对于探究王洛宾改编曲的音乐特色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对探讨王洛宾与西部音乐的深厚情缘,也能有一个更直观和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青春舞曲》本是一首短小精悍新疆的歌曲,后被在中国享有西部歌王的王洛宾改变成汉语歌曲。1939年王洛宾在发现和搜集到《青春舞曲》这一首新疆民歌时,在歌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动,在保证原曲的歌曲民族特色和要求的情况下,还大大增强了歌曲的异域风味,此歌曲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本文主要从《青春舞曲》的歌舞结构内容、演唱风格和情感表现等方面对歌曲演唱特点进行分析,来剖析歌曲的异域美感。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歌曲《铃铛舞》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具有苗族民歌风味的歌曲《铃铛舞》,通过听、跳、唱、辨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让学生记住歌曲的骨干音,并能充分理解表现歌曲。  相似文献   

7.
每当耳边响起《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首首浪漫抒情的情歌时,总会想起它们的作者——一生充满坎坷,充满传奇色彩的“情歌之王”王洛宾。他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誉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他是在联合国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国人,他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的第一位华人音乐家。1913年出生于北京的王洛宾,自幼就受到京剧迷父亲的熏陶,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于他和西北民歌的结缘则是一个极为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8.
在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众多民歌中,《青春舞曲》是一首极为明快的歌曲。1939年,王洛宾在甘肃酒泉搜集到这首新疆民歌,回到青海西宁之后将它修改定稿。这首歌曲的情调与王洛宾其他作品的风格有比较大的区别。王洛宾编写的歌有一个特点,就是曲调欢快,歌词风趣幽默、积极向上。这首歌曲的原型是来自新疆南部民间的舞曲,是王洛宾在甘肃的河西走廊从维吾尔族民间艺人那里  相似文献   

9.
近来,一些由王洛宾记谱整理的流传甚广的西北民歌,被某些不负责任的报导,说成是王洛宾“创作”,一些报刊由此提出了批评。人们担心这样“炒”下去,反而会将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推到一个令人难堪的地位。本报为此特刊发王洛宾先生在去年关于这些歌曲的采集、记录、翻译及整理情况的口述,还以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秦建勋 《考试周刊》2015,(25):190-191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高。教师音乐能力的培养,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内容。幼儿歌曲弹唱技能是幼儿教师音乐教学中的常用、必备技能,特别是幼儿歌曲伴奏编配能力,更是幼儿教师技能培训的重点。本文从幼儿歌曲伴奏编配的角度,根据歌曲视唱、歌曲分析、和弦编配、伴奏音型选择、前奏、间奏和尾奏五个歌曲伴奏编配的步骤,讨论幼儿歌曲伴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希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幼儿教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民歌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是了解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的途径;民歌还表达着两种情感:痛苦和快乐。简练、纯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把民歌运用到学校音乐教育中,是科达依音乐教育体系重要的特点,也是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可借鉴之路。只有坚持不懈地去收集分析民歌并分类,把民歌有选择地科学地有系统地编写运用到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学校音乐教材中,中国的国民音乐教育才会不断发展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土民歌与民族声乐教学是根和叶的关系,民歌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五河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一朵奇葩,其种类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地方风格鲜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五河民歌资源,在声乐教学中开展特色教育,对于五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和培养具有个性的声乐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亦歌来歌亦曲,盛唐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系传世之作,经历了音乐家们千百年来将诗作由“减字谱”之琴歌拓编为各类琴曲的漫漫程路。本文对该诗器乐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的曲歌,诗画的线索展衍,进行了辩证和梳理;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化的经典作品——二胡曲《阳关三叠》进行了演奏技法、创作方法的充分诗化的音乐形象发散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在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中得到神韵的传承解读出了清晰、明确的标向,同时给诗意化、歌吟化的二胡琴曲的创造、演释注入了更为广博、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五河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五河民歌在载体和风格上都和其他地方的民歌有很大的区别。题材上有号子和小调,没有山歌。旋法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外来文化和原居民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之下,五河民歌呈现出既有一枝独秀又有百花齐放的特点。本文以几首民歌为代表性,分析其在旋法、调式调性、结构的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亦歌来歌亦曲,盛唐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系传世之作,经历了音乐家们千百年来将诗作由“减字谱”之琴歌拓编为各类琴曲的漫漫程路。本文对该诗器乐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的曲歌,诗画的线索展衍,进行了辩证和梳理;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化的经典作品——二胡曲《阳关三叠》进行了演奏技法、创作方法的充分诗化的音乐形象发散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在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中得到神韵的传承解读出了清晰、明确的标向,同时给诗意化、歌吟化的二胡琴曲的创造、演释注入了更为广博、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南通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具有南通品味的民间音乐,其中南通原生态民歌极其丰富,南通号子、海门山歌、吕四渔号是南通民歌的代表。在民间歌舞音乐方面,海安花鼓音乐较为突出;戏曲方面南通僮子戏是南通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8.
浅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艺术是语言和音乐有机结合的艺术 ,掌握语言在歌唱时的特有规律 ,做到正确的咬字与吐字。因此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 ,通过咬字准确 ,吐字清晰自然 ,富有感情色彩 ,达到字正腔圆 ,使之能更好、更完美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9.
高师声乐教学,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声乐教学内容,在基本的声乐技能、技巧训练以外,要更多的挖掘歌曲的艺术内涵,用声乐技巧来表现歌曲的艺术情感,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本文通过对歌曲艺术处理学习重要性的阐述,说明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加强和重视对歌曲艺术处理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郑彤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4):119-122
回顾20世纪初的那段中国音乐史,在以萧友梅、赵元任为首的一批作曲家把艺术歌曲引入中国,将这种主题深刻、旋律优美的音乐体裁与中国诗歌相结合,而赵元任更是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书写了永恒的篇章,对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