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剑英付主席的七言诗《重游延安》,发表于《诗刊》一九七七年第一期.叶付主席于一九四七年离开延安.从“一别延安十二年”的诗句推算,诗人重游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五九年;再从“大家跃进要先行”的诗句推断,这首诗当写于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即诗人重游延安的当时或稍后不久.所以,诗人在诗的后面有一条“1964年3月5日录重游延安旧作”的附记.《重游延安》由三首互相联系的七言短诗组成.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鸿爪从头细细看.这一首,概述了诗人重游延安的深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  相似文献   

2.
本认为延安特色经济的发展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从延安特色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能源工业、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体制创新、精神动力等方面来审视和论证延安经济的发展,实施这一战略不仅对于全面振兴延安、重铸延安辉煌意义重大,而且对于西部大开发、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延安是久负盛名的“革命圣地”,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级别都比较高;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延安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这就对延安现有的导游队伍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就大旅游时代延安发展红色旅游对导游人员的新要求进行浅析,以便更好的培养导游队伍,推动延安红色旅游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伯萧同志是我们熟悉的老散文作家。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八年。对延安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对在延安战斗过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延安人民,满怀深情。作者曾以延安生活为题材,写过一组散文。《记一辆纺车》、《歌声》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歌声》写于一九六一年。这篇抒情散文,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延安军民大唱革命歌曲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歌声》是一曲延安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八年秋,著名诗人何其芳自大后方重庆来到延安.诗人为延安的新鲜空气感染了,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好象进入了别样一个世界.在延安,诗人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就是《我歌唱延安》.这篇诗一样的散文,以高昂的激情、酣畅的笔调,歌唱延安的精神风貌,歌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向读者报告了延安这个英雄的整体,回击了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诬蔑.因此,它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试按下列要求完成本文的自学任务:一、同学们在高二曾学习过茅盾同志路经延安而写的散文《风景谈》。《风景谈》中描写了一幅幅  相似文献   

6.
苏州民间有一味家常菜——雪里蕻豆瓣汤。这汤口味鲜美,经济实惠。要想知道这道菜的由来,还得慢慢说来!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的外语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时代烙印,分析和把握这一时期外语教育的运行特征有助于还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语教育实践活动的原貌.延安时期的外语教育具有浓厚的革命政治色彩、显著的应用工具特征、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和前瞻的外交视野表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互间的沟通及感情淡漠,很多消费者通过旅游的方式释放自我,所以中国有了“五一热潮”“十一旅游”等假日期间旅游行业的一个暴涨.延安作为中国十大景区之一,因为其历史性及政治性色彩,它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延安现有的发展状况出发,从政府、导游或旅游相关产品、游客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政府网站建设乏力、导游随性及吃、住、行等服务业的缺陷,导致延安旅游景点自身优势不凸显,国际旅游游客少等问题,为了促进延安旅游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主要是从以上几个问题出发,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引导延安旅游走向.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背景下的延安文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特征,本文将从文艺团体、文艺期刊和文艺创作三个方面加以阐释说明延安文学的这一革命性特质.  相似文献   

10.
试析《回延安》的语言美诗人贺敬之抗战时期曾经生活、战斗在延安,是延安人民用小米把他养大的;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阔别10年后,他于1956年的春天又回到延安。在那里,他会见了亲人,看到了延安的新面貌;在那里,他回顾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决心在革命的...  相似文献   

11.
[自学重点]恰当的动词;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信天游”的形式;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简要导析]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以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象灯塔那样照耀着中国革命的航程。延安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成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个。贺敬之,现代诗人和剧作家,一九四○年他到了延安,一九四六年奔赴解放战争的战场,一九五六年他从北京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造林大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文艺不仅提出“为工农兵服务”,同时“教育工农兵”也是其重要主题.本文通过比较讨论延安文艺“教育工农兵”主题与启蒙文艺“改造国民性”主题,呈现出延安文艺与启蒙文艺之间存在的继承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延安文艺对现代民族性格重塑问题所试图提出的新文化方案.这一新方案在现实中对动员人民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缔造一个新的现代国家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这一方案需要建构并始终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维持理想的“新人”形象,又使得其对复杂的现实和人性缺乏开放的容纳空间,给后来的社会主义文艺埋下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吕婷婷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2):52-53,56
重点关注卞之琳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对卞之琳客居延安原因的思考,结合<慰劳信集>,重新审视卞之琳客居延安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坚持方向找准位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延安电大分校办学谈贺晓东延安电大建校近20年来,在实践中确立了服务地方、坚持方向、拓宽路子、确保质量的办学思路,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以县、区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依托,确立具有延安特色的电大教育向下延伸的办学路...  相似文献   

15.
延安,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陕北传统音乐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以延安鲁艺时期为时间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了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传承历程,探讨了鲁艺时期的音乐艺术各个研究阶段、研究过程、对当下音乐艺术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延安,是我国革命的圣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漫长岁月里,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就是在这里领导着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打败内外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性胜利时。延安,又是一所哺育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大学校,诗人贺敬之同志便是其中的一员。他于一九四○年来到延安,在这里饮了延河水,吃了延安的小米饭,学习了革命的理论,参加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一直到一九四六年离开这里为止,在延安整整生活了六年。这是多么难忘而有意义的六年啊!因此,他对延安总是怀着对母亲般的思念和深情。一九五六年春,贺敬之同志从北京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1935年10月——1948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大发展时期。延安时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普及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去年8月,我和教育在线的部分老师参加了西部义务支教行动.8月4日早晨,我们到达延安并很快赶到了延安中学.据说,这是当年党中央在延安办的第一批学校之一.整齐漂亮的教学大楼,宽敞舒服的运动操场,一应齐全的教学设施,尽管已经完全看不到历史书里所描写的当年那些残破土窑的模样,但是依然能够想象这所学校曾经拥有的辉煌与神圣.校园里布满了革命先辈们的墨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楼正中央毛泽东亲手题写的"光明在前"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该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考试形式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多读、会读、巧读,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 一、准确理解文章关键内容 开头结尾的提示.如《记一辆纺车》,首段点明作者常常想起、深切怀念在延安使用过的一辆纺车.这辆纺车普通、旧式,并无特别之处,何以引起作者深切怀念呢?结尾说"跟困难斗争,其乐无穷",因此联系首尾两段思考,文章主旨显而易见:纺车是延安军民战胜敌人封锁、渡过暂时困难的战斗武器,写它是为了表现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20.
×××同学问:《回延安》是以什么为线索,又是怎样把众多的内容组织起来的? 答:这首诗包括了诗人刚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喜悦和亲切的感情,对延安生活的回忆,与亲人阔别十年欢聚的热烈场面,对延安建设成就的喜悦和赞美,还展望了延安的锦绣前程。这许多内容,无论从哪一方面,诗人都有说不完的感受,抒不完的情怀。可是,这位抒情高手找到了“回延安”这条线索,全诗围绕一个“回”字,然后以它为纲,组织材料,做到了“花开千枝,一本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