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当我应邀为《班主任》杂志撰写2003年新年卷首语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料到“让我们倾听儿童的心声”居然会引来如此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魏俐菁 《小火炬》2010,(9):18-18
你要问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谁,我就会很大声地告诉你:“当然是王老师喽!”王老师长发披肩,水汪汪的大眼睛,嘴唇薄薄的,一看就知道是能言善道的人。  相似文献   

3.
张志严  梁红书 《班主任》2004,(12):24-25
这简单的儿童画,这不成文的三言两语,在别人眼里或许不以为然,或许感到可笑。然而,在我们教师的眼里,却是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是发自内心的表  相似文献   

4.
漆漆夜空,他是指引我走出黑暗的那一颗北斗:深深迷惘,他是让我在茫然中不再彷徨的领路人: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2003,(5)
为了搞好“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征画比赛活动,《班主任》杂志社及北京教科院的科研人员一行5人到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小学  相似文献   

6.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语)教育质量之“高”者,非“高楼”也,乃“高师”也。我时常在琢磨着我心目中好老师的理性形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7.
8.
好学校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随着时代变迁,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呢?2014年3月27日晚7点30分,本刊编辑部联合小硕群开展了主题为“我心目中的好学校”的网上研讨活动,活动由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学郭红老师倾情策划,全国各地部分学校校长、小学生、学生家长、一线教师、教科研训机构专家、高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参与互动分享。本刊特约请参与研讨的核心成员王云老师对研讨成果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并欢迎大家继续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赵溪 《中国教师》2010,(8):60-61
<正>从小到大,总会有一些老师是让我们每每想起时心中充满感激与温情的,我们会在很多场合谈起他们,称赞他们的睿智、他们的爱心、他们的风范,并且说"我觉得他(她)是我见过的非常好的一位老师!"一位教师得到的最多的评价是来自学生的,得到的最真实的评价也是来自学生的,对于一位教  相似文献   

11.
也许大家都认为一个好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的人.但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那些懂得去欣赏、去赞美他们的老师才真正是他们一辈子念念不忘的人!也是对他们的成长最有帮助的人!  相似文献   

12.
我有一位好老师,今天我要向大家夸夸她!如果让我用她的优点列一道数学公式,那就是美丽+可爱+认真=她!  相似文献   

13.
祖瑞 《班主任》2004,(6):22-22
出差前,我留下了征文题. 推开门,一摞整齐的文稿跃入眼帘.是兴奋,是急切,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他很瘦,个子很矮,一副大大的眼镜卡在鼻梁上,让我联想到一种可怕的动物--眼镜蛇.我很怕他,在他面前,我就像被蛇盯住的老鼠,小心翼翼,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14.
也许是上帝的恩赐,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侯老师。他,二十四五岁,生活中,他就像我们的一位大哥哥,很幽默,不呆板,也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甚至和我们有时称兄道弟,因为他姓侯,我们赠给他一个外号——“猴哥”,开始,他假装很生气,但对此外号却屡禁不止,这样,他也就随我们去了。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由“坏孩子”成长起来的“好老师”。这里的“好”,单是从理解孩子这个角度而青。我小时候的“坏”,在大院里是出了名的。那时候的大院是同一个单位的几十个同事聚居在一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家小孩有什么劣迹,  相似文献   

16.
<正>神童心目中理想的老师是怎样的呢?凯瑟尼尔森以及科利曾对美国6-16岁的天赋班的学生做过一个你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或个人)的调查,结果发现——如下的项目被选择的次数达到50%:理解他们的老师(或个人)有幽默感的老师(或个人)能使学习变得有趣的老师(或个人)能给人带来愉快的老师(或个人)如下的项目被选择的次数达到  相似文献   

17.
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当我应邀为<班主任>杂志撰写2003年新年卷首语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料到"让我们倾听儿童的心声"居然会引来如此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大吹”老师姓武,是28年前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大吹”是他的同事们给他起的绰号,慢慢地传到了学生的耳朵里。昨晚又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听武老师兴高采烈地“大吹”。  相似文献   

19.
和许多幼儿园一样,我园每学期都有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来园观看幼儿在园的半日活动。这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家园联系方法,但是每学期只“开放”一次,而且每次都是家长看老师“表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数量上看,我们都感到这种联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家长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保教工作,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更有效地进行家园之间的沟通呢?我们从国外幼儿园的“义工”活动中得到启示,有了一个  相似文献   

20.
“好”,在我的工作中没有边框,只有底线。我很少去预测自己带过的学生将来会有多少成龙成凤,但我必须去预知预感我带过的学生将来不会成为罪犯,不会成为生活的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