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研究生教育近50年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期,1861年耶鲁大学授予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1920年至1940年,美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从50所增加到100所,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从620人增加到3300人。20世纪后半叶,是美国研究生教育显著发展和变化的时期。2000年,美国共有在校研究生215.7万人(含第一级专业学位学生,下同),当年授予博士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随着研究生招生政策的调整及专业研究院的体制模式的创新,高校专业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吸引优秀生源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专业研究院的体制模式及目前所存在的招生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优秀生源的选拔途径。  相似文献   

3.
4.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目标及培养过程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既不同于教育学硕士,也不同于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相似文献   

5.
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研究生导师整体素质不高和教材相对落后等问题。要实现旅游管理硕士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地位,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注重国际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6.
认为深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深入思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实践性以及学术性与师范性,即需要清晰认知教学专业的知识基础,准确把握教学专业的实践特性及深刻认同教学专业的学术旨趣,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改革重心、探寻改革突破、坚定改革志趣,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梳理美国专业科学硕士教育创设背景和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贴近社会需求、将实习和顶峰体验项目纳入培养方案、设立校外顾问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等培养特色,并利用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毕业生对专业科学硕士教育的反思和评价,以期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8.
实践性教学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选择高水平的中小学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遴选优秀的校外研究生导师,加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定和落实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关北光 《大学教育》2023,(14):36-38+42
为高中教育培养高水平师资,是高校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使命。时下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校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学理念较落后,课程设置的部分内容脱离实际需要,导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学理论与实际需要相差较远,不能满足高中教育的需求。为此,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强化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形成新的培养体系,以凸显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美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要求及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等方面的特点的分析,对比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情况,提出了提高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促进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已经有30年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高校的“条块管理”到“两级管理”,这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设置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研究机构有三种类型。面对认识不足、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和研究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以及新时期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必须改革。改革要找准着力点,要调整研究基础和方向,要培养高等教育研究队伍,要完善研究机构的运行与保障机制,要加强科研合作。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发展与教育制度创新略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发展背后的核心机制是教育制度创新。本文论述了教育制度创新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教育制度创新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57,自引:4,他引:53  
本文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在以前发表过的文章中已有论述 ,是老生常谈了 ,但由于问题没有解决 ,尽管是老生常谈 ,也还要不断地谈。联系到近几年形势的发展变化 ,做了一些新的展开 ,愿与关心高等工程教育的同志们共同探讨。我没有从事过教育工作 ,也没有主管过教育工作 ,所以是圈外人。但我接受过教育 ,所以感受还是有的。 1 996年工程院成立教育委员会 ,当时我是副院长 ,要我兼教育委员会的主任 ,说是圈外人也有好处 ,可能会有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 ,也就勉为其难了。这样接触教育就多一点了 ,与张维、张光斗、柯俊先生他们共事 ,学到了不少东西 ,…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程教育问题探源--朱高峰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原籍浙江宁波,1935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1951年就学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3年被选送到前苏联学习,195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获工程师文凭。历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邮电部第六研究所总工程师。1982年起任邮电部副部长、主任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副院长。朱高峰院士长期从事电信系统的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主持通信载波技术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设计并研制了我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该项目是我国载波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特别是由他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通信技术的封锁。80年代倡议并组织建设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提出网络运行可靠性总体设想,推动了通信网络技术理论的发展。90年代组织制定了我国长途网络规划,在“八五”期间我国22条光缆主干线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邮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些年来,朱先生在密切关注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对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工程教育等诸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有关的讲话和论文在工程界和高教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新型模式,由于其本身的独特性、探索性以及生源人格特点,要求我们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全新的视点和理念。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稳定性差且缺乏培训,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抓好学科梯队和建立科学的考核、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国外环境学科与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以及美国的环境学科现状和演化出的三类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模式.结合中国环境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环境学科的发展和演变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设立本科教育的准入条件和评估机制,建立一个供环境学科教师和研究与工程人员定期交流和讨论的开放平台,以及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高等体育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意义,并对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最早将发展应用科学、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确立为学校的社会职能并在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结合上取得卓越成效的高校当属交通大学。其重点在于最早创办了以应用研究为主、组织制度完善的研究所,且采取了以研究所为枢纽,各研究组与各学系相结合的制度。在此种制度下,科研成为连接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的中介;科研成果既向教学过程转移,又向经济生产转移;形成了学校服务社会、社会扶持学校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机制对交大研究所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韦拔群在东兰创办农讲所的历史背景,办学发展历程,学校的教学和学员的实践活动。它先后为东兰和右江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极大地推动该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壮、汉、瑶各民族团结,为百色起义的胜利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实质性教学改革阶段,工科院校的图学教学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如何才能将图学教育的新框架搭建得更好,如何利用这个新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些,都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对全国性工程图学教育最新发展的调查研究后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