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就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分析改革的背景与原因,预测改革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探索依据.  相似文献   

2.
和学新 《师道》2002,(6):31-33
课程是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组织化、制度化、结构化了的教育性经验。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它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制约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和感悟,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结果。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从整体上制约着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1年6月11日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有关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组织实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今年秋季,将在全国26个省市的37个实验区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为贯彻《决定》精神,配合并推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刊特开辟专栏,将约请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学、实验教师撰写论,宣传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探讨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追踪课程改革的难点、热点,反映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欢迎有识之士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以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人类正在迈入21世纪,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革命正在到来,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终身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建设终生学习社会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地向前推进,给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观地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改革,以构筑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相比,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关于这一方面,当前已为广大研究者所广泛揭示),但冷静地分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和改革的实施方式上仍存在诸多偏误和不足,理当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大抵上经历了新课程内涵阐释和解读、新课程改革实践、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以及新课程改革实践反思和理论深化等四个阶段,并进一步指出这四个阶段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客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探寻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在新课改取得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及发展趋势,对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课程不能忽视的基础,对课程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化冲突是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文化交流、融合和文化创新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稳步进入试点试验阶段,表现出与以往课程改革显著不同的特征,即以“寻求平衡与和谐”为主线,试图在以往被人们认为是各种相对矛盾的课程理论与改革实践之间尽可能地寻找适宜的位置,以构筑符合中国特色的最佳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湾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次改革以自发、互动、共好为基本理念,以启发学生生命潜能、陶冶生活知能、促进生涯发展和涵育公民责任为主要目标,以核心素养、弹性课程和课程统整等为根本路径。我国台湾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值得大陆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工作上,就是学校办学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使学校的教育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既要符合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又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学校实际可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把科学发展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哲学不是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而属于一种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它的结构包括使命、核心价值和愿景.学校教育哲学作为学校活动的灵魂,是学校行为的先导,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有利于特色学校建设和校本课程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童趣化、个性化、人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应重视校园心理环境的营造,教育思想的提升,学习型学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改革的深化需要进行文化方面的思考,新课程改革文化与当前的学校文化间存在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学校的内涵与特色发展.明晰学校文化内涵,理解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的意义,探究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校文化建设应明确基本理念;重视不同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学生、课堂学习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主体、动力和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方式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新理念。它将改变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快乐于教育中,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使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实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祖国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德育教育和语文素养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校园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机构,首先应当是和谐的。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发展的人是由和谐校园孕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从校园抓起。从学校发展看,和谐是一所学校赖以良性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晚明以降,党争频仍,国危时艰,性灵文学的革新已走到了尽头。以复社为首的政治性文社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重树复古大旗。然此复古已非彼复古,以文社为依托,尊经为复古的根柢,力救斯文之弊,一归大雅。这种新变的根本原因乃在于面临末世衰变,经世致用的思想作用于文学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记者:刘校长,我是<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编辑部记者段荣生(下称记者),今天专程来到汕头采访您(下称校长).据了解,汕头市教育信息网"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由你校承办服务于全市广大师生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库和教学互动网站,这说明你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走在了汕头同类学校的前列,请您首先将你校的基本概况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