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师生的对话不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感觉和语言智慧的传递。而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师生对话这个核心枢纽环节成为了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一般以问答形式为主,课堂问答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其中"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层面、文本呈现、文本表述三个方面,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完善《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足之处,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4.
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层面、文本呈现、文本表述三个方面,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完善《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足之处,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5.
正一、潜心会文本,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应以第一读者的身份,静心凝神地对文本加以研读,用心阅读、潜心领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对教材正确地、多元地、超越性地解读,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段目标,针对文本单元目标、课文  相似文献   

6.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教学中的地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哪些特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这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曾扬明 《江苏教育》2012,(16):30-31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术语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从来没有的。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为文本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文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0.
记者: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很多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今天的对话就想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很多老师很想知道《语文课程标准》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提出这个概念的。  相似文献   

11.
张海山 《中国教师》2014,(22):68-6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换句话说,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师备课、解析,学生听课记笔记的过程,即使课堂出现热闹的探讨和问答场面,也不能说明学生对课文心领神会、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深层了解作家作品,自主拓宽备课资源,个性解读文本,与作者、文本深入对话,和文章内容产生呼应和共鸣。一些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文本的特点,凸显这一核心任务呢?本人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文本解读及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导向下,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方向从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这一转向强调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个性化的阅读成为了文本解读的主要导向。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完全由读者个体接受的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14.
徐雨燕 《小学语文》2013,(12):55-5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目标,具体表述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简单”二字可见它指向的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而对过于抽象、意义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则是第四学段的要求:“阅渎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体验”这一新理念存在片面认识,曲解了“珍视学生独特体验”的内涵,将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误认为可以脱离文本异想天开,随心所欲。课堂上教师迎合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却丢掉了文本赋予的价值取向,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  相似文献   

17.
刘顺金 《生活教育》2014,(12):51-5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昭示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完整性的回归。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灵对话、文本读、析、以思探究、表演想象等四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念,对此,不少教师还停留在认识层面,坚持做并做得好的较少。教师们反映操作起来问题很多,主要问题是阅读材料从哪里来?阅读要求是什么?阅读方法有哪些?对此,笔者谈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说“对话”     
“对话”源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问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一次新的发展,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新《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