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是30年代颇有影响的京派作家,他的诗化的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废名自己说他的小说写法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所以他小说的抒情色彩浓厚,诗化的意境随处可见.正如严家炎所说:“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30年代颇有影响的京派作家,他的诗化的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废名自己说他的小说写法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  相似文献   

3.
“菱荡”和“聋子”是《菱荡》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代表着世俗、实用,“聋子”代表着“封闭”、快乐,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菱荡》,可以发现废名的创作与生态美学的诸多核心原则深相契合。他构筑的“菱荡”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使“菱荡”超越了平常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禅宗的角度, 重新处理“菱荡”和“陈聋子”之间的关系, 试图缕析出《菱荡》这篇小说所蕴含的废名对于生活的态度, 即禅宗式的生活观及其对于现实的价值。本文分成三部分: 一、菱荡: 静态的聋子; 二、聋子: 动态的菱荡; 三、菱荡和聋子: 大音希声。  相似文献   

6.
在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这本小说集中,《阿妹》是写得最沉痛的了,语言峻急,感情复杂,也许作者真的有丧亲之痛,目睹了亲人的死去,在文字中表达了他对死亡和爱的感受。不过这篇小说最不为人所知的是我悼念阿妹的感情的暧昧。首先小说中不经意中流露出了家人对阿妹不公平对待。“我”怀念阿妹,自然是因为她是我的妹妹,她的死引起了我的悲伤。但是小说中说“现在阿妹的死,总括一句话,又是为了我的原故了”。这里“我”认为阿妹和我同时患了病,由于治我的病耽误了治她的病,她的死引起我深深的歉疚。不过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信息却不完全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废名将《诗经》定性为“古代的人民文艺”,他以文学为立足点,特别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一方面把诗看成是对生活的写实,另一方面又证之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讲解诗歌,既参考前代注家成果,又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通过辨析,取精用弘,多有自己的独得之见。  相似文献   

8.
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相似文献   

9.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10.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知了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方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杨万里别号诚斋,是南宋与陆游齐名的大诗人。他的诗以写景见长,富于生趣,语言平易,叫“诚斋体”。钱钟书先生在其《宋诗选注》中称赞他“用敏捷灵巧的手段,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  相似文献   

12.
正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鬻画为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书画家。郑燮此幅《五言诗轴》为纸本,卷曰:"酒罄君莫沽,壶倾我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8):56-61
《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都属于叙述节奏缓慢、故事时间跨度却很大的文本。两部小说在时间大幅度流转上有明显和暗含的不同,在文本结束时呈开合或封闭的不同,这种同中有异的叙事时间与禅宗"观心看净""识心见性"的思想内涵紧密联系。废名的创作深受禅宗的"凡有所相,皆是及虚妄""自性迷,佛即众生"等思想及"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燕  李燕 《初中生之友》2011,(Z3):36-38
诗的国度里并非只能容纳奔放的热情,它需要阳光,也需要月色,需要热烈,也需要静穆。冰心不缺少诗情,谁能说在她的黄昏和夜色之后隐藏着的,不是心灵的悸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感受母爱的伟大,感悟童真的快乐,体验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5.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坛中,一位颇具特色的京派作家,一个有着很高艺术造诣和审美旨趣的独特的小说家。他充满个性的创作手法,对二十世纪许多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借助于废名早期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从独特的叙事手法、禅宗思想的渗透、田园牧歌式的描绘三个方面来分析他早期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6.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是其影响最大,最能标显其个性的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桥》不仅营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梦,更以其特有的禅意成为废名的“特创”,这浓浓的禅意除了研究者们所提出的跳跃式、简洁而空灵的语言特点及静寂的禅境外,还有来自于语言自身所承载的佛禅信息。这里,笔者将从《桥》里意象的选择、生死观、辨证思想三方面阐释其佛禅意蕴,从而更好地展现废名小说特有的禅意。  相似文献   

18.
于淼 《文学教育(上)》2014,(19):145-145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叙事人称,人物,诗意等方面的解读入手,了解文本内隐藏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9.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1770—1850),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湖畔派”主要成员。他的诗歌以安详宁静的大自然、人间纯朴的生活和美好人性为主要内容。在追求精神的平静和庄严中,时时可现智慧与尊严的光泽。他往往把普通人最为朴素的日常生活描写得不平凡,把农民“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看作“天性的永恒部分”。华兹华斯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