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2.
记者应当是学者。这是一位老记者的经验之谈,无疑是一个正确的主张。记者做学问的选题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从理论上讲,可以说无所不包。现实点说,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一是记者各自分工报道的专业,二是关于新闻学术方面的问题。有些  相似文献   

3.
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  相似文献   

4.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5.
关于"常驻记者"的权威定义是,记者长期固定一地对当地新闻进行采访,形式可以是分社、支社、记者站、记者组,也可以是单个记者.特点是没有过细分工,采访本领要比较全面,能采访各行各业,能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独立活动能力强,灵通的消息源……等等.当然,对一名优秀的驻地记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挑战.近期对四名违规驻站记者的处罚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6.
熊梦龙 《声屏世界》2011,(10):26-26
电视新闻报道是一件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要严把每一个环节,细抠每一道工序,这种特性要求把编辑和记者的职能分离开来。同时,新闻产品生产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也要求记者和编辑的职责明确分开,光是编辑,就可细分为文字编辑、图像编辑、串编、传输编辑等,记者也可分为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出镜记者等。因此,在一些成熟的媒体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当前,电视从业人员分工不断细化,推进了专业技能和节目质量的提高。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个误区:就是忽视了专业化的兼容性,甚至把一些角色分工对立起来。记者与主持人,即是一例。记者多来自新闻、中文专业,主持人来自播音艺术专业,走的是艺术类招生,压根文化课基础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业后,只能"写的写","说的说",写得好的长得不俊,长得俊的写不好。———其实,这两种人在实践竞争中都缺乏优势。实践证明,我们更需要掌握多种  相似文献   

8.
如果按照行政关系的隶属划分,同样是新闻记者,就有了综合性报纸记者和行业报记者之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个中短长不待细说。实际上,报道领域只有分工,没有高下。真正优秀的记者是不分行业的。专业素质高的行业报记者,应该是放在整个报道格局中都不逊色的。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中,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打好五个根底的要求: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要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要打好群众观点根底,要打好知识根底,要打好新闻业务根底.这五个根底是党对新闻工作者的一贯要求.虽然,有时候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每个根底都是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江总书记在这里作了精辟的归纳和高度的概括,并结合新时期的特点,第一次系统地、全面地提出了五个根底的要求.并且把具有广博的知识同政治理论、路线政策、群众观点、精湛业务的要求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到根底建设的高度,这是既有新意,又有深意的.江总书记这样重视知识根底,表明党对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完全符合实际,对加强新时期新闻队伍的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针对性.新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行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不可能只接触某一个方面,新闻工作者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对全社会负有舆论引导责任.要求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编辑记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广泛的“积累”,做一个知识面广的“杂家”,是应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闻工作者总是要求记者们要多读书,多学习,要学理论、学哲学、学政治经济学、学历史、学语言等等,扩大知识面.革命战争年代和社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业务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往往非常明确.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是,双方都可以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实现一种专业分工的“到位“.然而,俗话说,“分工不等于分家“,况且记者和编辑之间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记者完稿后,必须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1.
记者也要有点“编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业务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往往非常明确.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是,双方都可以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实现一种专业分工的"到位".然而,俗话说,"分工不等于分家",况且记者和编辑之间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记者完稿后,必须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2.
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题材的分类、记者的分工越来越细。法治新闻记者、法治新闻版面,就是分工细化的表现。分工越细,要求记者的专业素质越高。近些年来,法治新闻记者的证据意识越来越强。但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照抄"司法文书,仍不时出现事实差漏,甚至引起纠纷、官司。本文试图通过若干事例,说明司法文书"新闻化"过程中,记者必须注意的"抄写"要求。一、准确与模糊这里的"准确",是指新闻表述尊重司法文书,保持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张宇 《今传媒》2009,(7):88-89
对新闻知识的学习通常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各个高校的教育,一个是通过新闻实践,但是通过记者题材影视剧学习新闻知识是常被我们所忽视的一个途径.记者题材影视剧一般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主角为记者的影视剧,在这种影视剧中,主角在剧中的职业是记者,并且从事相关的新闻活动.  相似文献   

14.
所谓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曾说过:“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恩格斯这里讲的行业道德也就是职业道德.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曾说过:“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与影响.如果我们的记者、编辑自身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害报纸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  相似文献   

16.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7.
要求省报的编辑、记者有省委书记的水平,乍一听未免过高。然则仔细想想,并非没有道理。读《今晚报》得知,李瑞环同志曾这样说过:选一个局长不难,找一个好记者不易。照我猜想,李瑞环同志的这个话,可能是在天津当市委书记的时候说的,  相似文献   

18.
许多报社的记者大致有个分工,分兵把口,各管一路。分工是必要的,有好处,可以使记者对某一方面比较熟,比较专,有些还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句话:“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意思是说鲁肃善陆战,周瑜善水战,各有所长。我们的记者,有些是鲁肃,有些是周瑜。可是,评论员呢?时而“伏路把关”,时而“临江水战”,简直像盒“万金油”,到处抹,啥都写。而且,题目之间,反差很大,有时使人很难  相似文献   

19.
吴晓春  闾春飞 《新闻界》2005,(5):60-61,55
自从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报人、学者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对新闻人才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造就新闻人才的理论主张.其中如何建立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但纵观以往人们对记者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很多研究大都是从记者应该获得和具备哪些知识或者什么样的知识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的,并且形成了“杂家”说、“专家”说和“专与博结合”说等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但缺乏与具体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实际上,记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的过程,并且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有效地实现记者的价值.因此,重新审视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无论是对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些老记者在谈如何发现新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或者说"七分跑三分写".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这只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基本条件之一:踏实的采访作风.能不能做一名好记者,能不能获得新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记者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发现新闻不仅是一个看、听、跑的过程,更是一个用新闻的思维研究事件、研究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