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伽利略并非望远镜的发明人,实质是他研制了高倍率简单望远镜并用于观天,为早期天文望远镜的迅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用这种望远镜发现了许多主要的天文学上的基本现象,为科学界和思想界开拓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大黄在中西方都有着十分广泛而重要的用途.耶稣会士是明清时期来华西人的重要群体.耶稣会士对大黄的探索,是西方大黄认识史上的重要一环.记叙大黄的耶稣会士主要有利玛窦、庞迪我、曾德昭、卜弥格、南怀仁、利国安、巴多明、德西迪里、汤执中等人,来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国等欧洲国家.耶稣会士能够关注大黄,并留下有关记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时势的影响,也有教会方面的因素,还有耶稣会士个人的作用.相关记述推动了欧美对大黄的探索,促成大黄在西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科学或学科,还在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学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层面,重身心,轻实用,并认为修身之类才是“实学”;而把具体的科技斥之为“器末”,则不“入流”。这是中国为什么有科技成就而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在重视人的道德层面的同时,一开始就强调对事物对自然的究诘;这与西方科学明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样,西方所强调的“实学”更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明的“实学”。跟西方的“实学”相比,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实学”,倒更像是空疏之学。所以,本通过对双方“实学”的比较研究,试图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化在这个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两种化。  相似文献   

4.
1609年,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用他自己制作的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观察了天空.有趣的是:伽利略和当时所有的人一样,对现在物理书中能够找到的,很普通的有关透镜的公式竟一无所知.伽利略仅想做一只能将他看到的每一种物体放大的“大眼睛”.  相似文献   

5.
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年间(1583-1775)有近百位耶稣会士进入江西传播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初期,以江西为跳板,通向京城;教难时期,江西成为大多数传教士的避难所,并且在避难期间,江西地区的传教事业也得到拓展,连续开辟了南昌,建昌,赣州和抚州四大教区;乾隆朝实行禁教政策后,江西又成为耶稣会士秘密进入内地重新开教的重地。这些都意味着,鸦片战争以前江西的天主教活动并非一片空白,恰恰相反,有相当长一段历史,其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东来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基督教本身有着普世化要求;其次是新教改革运动给天主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最后是欧洲近代科技和地理大发现为其提供了实现之可能。在这些背景之下,耶稣会士大举东来。而在其宣传平等、博爱的口号下,隐含着其优越心态和侵略之情绪。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法国耶稣会士的来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法国耶稣会士来华的动机、传教的概况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25岁就当上大学教授的伽利略并不是书呆子,他热爱DIY。 1608年,一位荷兰眼镜商人偶然发现,某些镜片可以帮人们看到远处的东西,于是望远镜就这样发明了。远在意大利的伽利略得知这消息,手痒痒了。他仅凭报纸上的只言片语,就开始自己动手磨镜片,最后捣鼓出了一架,不,是上百架性能更加优越的望远镜来。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10.
“天”是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中国文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得对这一关键词的解释更具“弹性”。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正是利用中国之“天”的特点,提出“合儒”策略,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天”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其目的当然是要传播基督教,但他们的适应之道却给当时中西文化的沟通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传教士把中国古代的科学典籍,包括医学典籍、科技著作和中国天文学史和天文资料传到欧洲,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耶稣会士在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编译了不少地理学汉文西书,对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编译过程中始终不忘其传教士的本色,将这些西书不同程度地赋予天主教化色彩,以使目标读者,即居于中国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通过西学的“自然真理”迈向宗教神学的“启示真理”。  相似文献   

13.
明清“格物”说着重发挥程朱“格物”说的科学理性精神,在内容上大力提倡“实测之学”,广泛地吸收“西学”的成分;在方法上,它吸取了近代西方“由数达理”的思维方式,使之成为由中国古典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早期耶稣会反科学却又不得不从事科学研究的两难处境,揭示了它在科学上的选择原则,即从"愈显主荣"的宗旨出发,凡是不触动神学根基、能够光荣天主的科学,就接受并给予支持;相反,就坚决反对。秉持这一原则的耶稣会既对近代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又使科学研究受到神学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伽利略具有代表性的自由落体实验,望远镜的发明以及用它观测天空,惯性定律的科学抽象过程,摆的等时性的发现等事例,说明创新思维存在着规律,这就是要以勤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为前提,把握住抽象思维认识事物的共性联系和想象思维认识事物的相似联系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清朝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对天主教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总的趋势是由宽容逐渐转向禁教。江南作为天主教在华传播较为兴盛的区域之一,统治者政策的变化显然对它造成一定影响。而清政府对天主教政策多变,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因为任何一种外来宗教的存在,必须以不危及统治者利益为前提,以适应本土文化为策略。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以学术传教为先导,带来与中国传统迥异的新的学术和文化,影响和启发了明清启蒙思想家,开创了中西教育文化交流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近代科学发展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他正确的研究方法,文章就其科学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吴俊生 《物理之友》2020,(3):13-14,17
伟大的科学先驱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影响深远,本文简单介绍伽利略的生平,重点分析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体现,以及在解决中学物理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伽利略是力学科学的奠基人,他在研究工作中展示了非凡的唯实、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创立的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程序和经典方法,在力学的研究上确立了科学的自由落体定律、相对性原理和惯性定律的思想等,这些不仅为近代力学的建立。而且为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