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五年级时间:2004年10月25日师:我课前了解到,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生:更确切地说,“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师:“经典”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准确。生《: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师板书:一首曲子)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阿炳是艺名,他的真名叫作华彦钧。听过他创作的这首《二泉映月》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这首曲子。(播放曲子,教师旁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无锡惠山阿炳墓前阿炳的塑像,听到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2.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对乐迷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你听过多少不同的演奏版本呢?民乐、弦乐、又或钢琴……不管如何,在一张CD里收录有6个不同演奏版本,相信你没有见过,这就是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最新推出的《二泉映月》。新时代这张新CD,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悟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感受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的同时,心中又能被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呢?我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心灵体验了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律动。一、用心灵聆听名曲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这样一段感人的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  相似文献   

4.
月光水岸     
贝多芬有一首钢琴曲《月光》,记得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里提到过,我印象里的这首曲子在课文里叫《月光曲》,不知是不是同一首曲子。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当时就被迷住了,即便这曲子不叫《月光》,我的心一样会被那缓缓而起的优美和弦悄悄抚平,一种被浸润的感觉铺天盖地漫上心头,让我无法自已。曲  相似文献   

5.
二泉弦韵     
来到无锡,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二泉。来到二泉,有一首曲子不得不听,那就是《二泉映月》。去二泉那天,是一个飞着小雨的下午。因为天气不好,古泉旁边显得有些冷清,只有稀疏的几个游人。伴着潇潇雨声,一曲悲凉的二胡曲缭绕在泉水上空,仔细一听,原来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6.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始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情感。阿炳通过他的这曲《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二胡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将根据《二泉映月》对阿炳、二胡进行讲述,结合《二泉映月》来用心聆听并揣摩阿炳与其二胡的独特而精湛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二泉映月》。回顾课堂,现整理如下:教师播放《二泉映月》选段,学生欣赏。师:这首曲子很长,这只是其中的一段,从中,你听出了什么?生答:凄惨、悲伤、平和、愤恨、控诉等。师:是啊,温柔、凄苦、愤恨、宁静、不安……种种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课文有一个自然段介绍了这首曲子,能找出来吗?生:第五自然段。师:好,读读这个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师:琴由心生,这琴声的变化,其实就是阿炳内心情怀的变化。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能读懂阿炳的内心吗?  相似文献   

8.
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声音再响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孙双金 《江苏教育》2006,(1B):15-18
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 生:(轻声地)二泉映月。 师:声音再响一些。 生:(大声地)二泉映月。 师:《二泉映月》是一首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相似文献   

10.
通用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的《月光曲》,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章意境深邃、感情含蓄、联想丰富、词句优美。下面就《月光曲》的备课,择要谈几点想法。一要理清课文脉络。我们在备课时很容易了解到,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这是课文叙述的一条线索。但课文还有另一条叙述的线索:贝多芬散步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的谈话。“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11.
卫凌 《运城学院学报》2003,21(3):106-107
《音乐周报》前不久在“往事一段”栏目中刊载范东忠先生的“阿炳和《二泉映月》”一文 ,文中多处失实 ,应于澄清 ,现将其摘录于后以便与作者商榷。一、范文说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听到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的这首乐曲时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并激动地说 :‘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 ,象这样的乐曲 ,应当跪下来听 !’”这段话有两个问题 :一是把演奏家的名字张冠李戴 ,二是引用小泽征尔的原话不确。小泽征尔 1977年曾听过闵惠芬先生的二胡演奏 ,但曲目不是《二泉映月》而是《江河水》。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我国二胡演…  相似文献   

12.
在课程教材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什么是一堂好课,是大家探讨最多的话题,有人说,一堂好课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好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有人说,好课是追求学生收获的,如同农民没有收获的耕耘是徒劳的一样,学生没有收获的课是失败的,收获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有人说,一堂好课不仅是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课,教师不但能答疑,而且还能启疑,能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还有人说,一堂好课,学生应当觉得轻松,感到兴奋,感到自信,好课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满足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相似文献   

13.
何芬 《考试周刊》2013,(17):165
一堂好课的标准,很难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人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眼睛"一瞪",听课老师眼睛"一亮",授课老师眼睛"一闪"。也有人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作者根据长期的听评课实践,主要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分析一堂好课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前些天,五年级的语老师跟我借阿炳的《二泉映月》(磁带),说是有一篇课和这首乐曲有关. 我特地复印了这篇课,大意是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中秋之夜,阿炳在二泉边赏月时,师傅告诉他,长大后能从泉水中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当阿炳历经人生磨难后,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很多声音.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听到的声音,终于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15.
(导课。师启发生大声发言。板书:二泉映月) 师:请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再响亮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生:是阿炳创作的。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流程(课前,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导入1.课前,大家欣赏的音乐是什么曲子,知道吗?(教师板书:命运)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2.的确,这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曲子,它激励着无数的勇…  相似文献   

17.
一、文本分析《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内涵丰富。王菘舟老师在教学中以景物为切入点,由景及人,由人及曲,把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分为四大版块,即:“发现一道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这四部分环环相扣,自然相融,细节之处,更凸显出动人的教学魅力。二、细节赏析1、导读自然朴实教学片断:师:咱们要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其实我不说,你们也都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  相似文献   

18.
音乐的魅力     
魅力是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不朽的名作;魅力是才华,是智慧……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给予人类各种奇异的感觉,治疗伤痛,慰籍心灵。有一首曲子叫《苗岭的早晨》,我听着这首曲子,脑海里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朦胧的雾笼罩着的早晨,天空刚出现一片鱼肚白,第一对小鸟开始对唱了……  相似文献   

19.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第1次听,感知乐曲内容背景:教学伊始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听的时候要用心,听听这首乐曲怎样?(播放音乐)师:欣赏以后你们感觉怎样?生:(齐)好听。师:你觉得好听在哪?生:乐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生:旋律富有变化。刚开…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市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观摩研讨会上,我听了江苏路五小青年教师王颖执教的S版四年级《荔枝》一课,颇有感触:这真是一堂好课!对S版教材,我不熟悉,但听了课后,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句子我甚至能背诵下来,这完全是由于教师教得得法。听课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