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粗略地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本文在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意图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小学生自身入手,探寻有效转变这些学生身份的策略,以便切切实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一)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原因。小学生因智力或发育不正常而成为“学困生”,如学生先天能力而造成观察能力较低,表达能力较差等,因自身心理障碍而变为“学困生”,这类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性格比较孤僻。(二)学校教育的失误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形成了一套违反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导致了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少数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不佳,而且会使“学困生”向更坏的方面转变。(三)…  相似文献   

3.
佘斌 《华章》2012,(25)
不同学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了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这些“学习困难生”仍然是班级的成员,是我们教育培养的对象.作为教师则更应抛弃对这些“学困生”的错误认识,探寻科学合理的途径,从产生学困生的根源入手,以人文关怀的行动去了解每一位学困生,带领他们共同前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实施新课程是为了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发展。但从客观实际上看,每一学校、每一班级、每一学科都几乎存在一些“学困生”。如何能转化“学困生”,使他们也能发展,也能感受教育和学校的阳光,是许多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用好下面的“五点”,能够较好地起到转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实施新课程是为了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发展。但从客观实际上看,每一学校、每一班级、每一学科都几乎存在一些“学困生”。如何能转化“学困生”,使他们也能发展,也能感受教育和学校的阳光,是许多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用好下面的“五点”,能够较好地起到转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困生”是指那些因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但尚有一定潜力的学生。对这些学困生,教师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鼓舞和激励的方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其潜力,使之端正态度,努力搞好学习。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往往有些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存在定型心理,产生厌弃和惩罚心理,忽略学生的优点,致使评价不当,造成了学困生转化的困难。那么,如何挖掘学困生的潜力呢?一、努力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从平时入手,从微观入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态,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给学困生创造得到…  相似文献   

7.
每个学校与班级都有“学困生”,从一定程度上说,“学困生”是相对的,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学科“学困生”(学习某学科或某知识点有困难),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怎样转化“学困生”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初中数学的“学困生”是指数学学习成绩低于教育目标的学生。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数学学科知识结构有所改变,有的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出现了较多“学困生”的现象。笔者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对“学困生”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对策。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学困生”。对“学困生”的管理、教育、转化,是每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生源的特殊性,民办学校往往成为“学困生”的集散地,学校里的“学困生”比例可能更高。如何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探索“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方法,就成为了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学生学习成绩的个别差异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是普遍现象,也是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直接关心的问题。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今天,更要求我们进行“扫盲”,使那些未来的“文盲”即不会学习的人走向会学,“学困生”不差,优生更优。提高“学困生”成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本文试图从学法指导的角度阐述如何转化“学困生”。一、“学困生”的类…  相似文献   

11.
高颖 《青年教师》2009,(7):25-26
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在一个班级里难免会出现一些“学困生”。学困生是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教育得好,对个人、学校、家庭、社会,都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困生”转化方式与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是指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表现的形式不同.有的是多学科学习困难,有的是单一学科学习困难。教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以德育为先导,探寻“学困生”的转化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海勇 《文教资料》2010,(23):127-128
部分农村高中学生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逐渐沦为学困生。为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文章作者从分析农村学校教育大环境入手,详细剖析了促使学生沦为学困生的原因,具体从手机、网吧、玄幻小说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生如果被轻率地贴上“学困生”的标签并被抽取出来,就会产生“学困生”的角色认同,逐渐导致其缺乏学习自信心、畏学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标签化教育方式会降低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及自尊心,甚至会导致撒谎、厌学、逃学、考试作弊等更多的异常行为,从而加剧学生从“学困生”向“问题学生”的转变。针对上述问题,西方国家逐渐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非标签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学困生”转化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学困生”转化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之中依然存在对“学困生”认识不全面,转化工作中忽视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缺乏对“学困生”动态研究等问题。生态系统理论则对“学困生”转化给予很大启示。为了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从家庭、学校入手,营造良好的微系统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构建和谐的中系统环境;努力避免外系统和宏系统的不良环境因素对“学困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守义 《科学教育》2006,12(3):20-22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规律,以慈母般的关爱、百折不挠的精神、艰苦细致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1客观看待,扬长避短习惯上人们认为:“学习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是学困生”。这种以点盖面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掩盖了“好学生”的缺点,另一方面抹杀了“学困生”的优点,不利于全体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以辨证的观点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从其所长入手,长善救失,求得理想发展。“想做…  相似文献   

17.
学困生这一特殊身份的学生,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其形势尤其严重,已成为教育领域里令人焦虑的一大社会问题。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虽多,但学校教育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学困生的教育必须从端正学校办学思想,改变教师育人观念入手,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困生,对他们充满爱心、热情帮助、耐心指导,学困生就一定能走出学习困境。  相似文献   

18.
闫英 《学苑教育》2023,(17):12-13+16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新课标要求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不能忽视“学困生”的存在,因此要重视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学校教育长期面临的难题,本文着重谈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学困生”的有效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从事农村教育已有30多年,在众多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中最令人头痛不已的就是学困生问题。虽说从2001年起就开始实施新课程,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学校的评定考核机制,仍然以学生成绩为重。学校教育事实上已存在学困生问题,给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造成了很大困惑。学困生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对待学困生问题想了许多办法,实践证明,最可靠、管用的办法就是激发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  相似文献   

20.
1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 :该课题是广西教育科学“八五”规划A类课题 ,1993年立项 ,1996年通过鉴定验收。课题研究从对“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入手 ,成功地组织了全市初中生的智力、性格和影响学习因素等三项测试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建立了南宁市初中学生智力、性格和影响学习因素的常模 ,摸清了“学困生”的类型和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学困生”教育转化 ,提高他们素质的工作思路和对策。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学困生”转化率达78%。研究成果1997年起在市内外推广 ,并获南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