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得知“新疆出土世界最大的恐龙化石”线索,是我偶然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一次新疆地质地貌研讨会上听说的。当时是1987年9月。新疆竟然也有恐龙化石,而且一支中国加拿大联合恐龙化石考察队就在东准噶尔,这消息真使我兴奋异常。不知是科技记者喜好猎新探奇的职业责任感的驱使,还是儿时欲解恐龙灭绝之谜梦想的复归,我恨不能立时飞到发掘现场  相似文献   

2.
方军 《中国出版》2023,(S1):233-237
恐龙这种生活在中生代的庞然大物,曾经统治了地球长达1亿年的时间。到白垩纪末,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上发生了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也因此永远消失了,只留下一件件埋藏在地下的化石标本。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6600万年,但关于恐龙的一切依然吸引着人类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当你问一位小朋友:你最熟悉哪种恐龙?  相似文献   

3.
雷宇 《四川档案》2018,(1):60-61
<正>四川幅员辽阔,山河秀丽,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以及悠久绵长的历史积淀,造就了今日钟灵毓秀的"天府之国"。人文遗迹:历史长河的斑驳印记早在1972年5月,自贡大山铺就发现了恐龙化石堆积层,自贡也因此被称为"恐龙之都"。现今位于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  相似文献   

4.
当了三十多年记者 ,写过的报道很多 ,大多数已经被自己遗忘了。然而总有那么一些报道难以忘怀。这倒并非它们有什么独到的好处 ,而是它们在特殊的时间里 ,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 ,我就有过两次这样的报道。我当新华社记者 ,搞得最多的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 ,其中包括考古发掘成就的报道。1971年5月的一天 ,我偶而得知 ,在郭沫若同志执著的努力下 ,国家文物局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个考古发掘成就的内部展览。于是我就前去采访。展厅里的文物 ,件件光彩夺目 ,极为珍贵 ,使我为之倾倒。1968年河北省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两…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久居农场,年近半百的老通讯员,与记者一起集体采访还是头一次。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我已从他们的工作态度、采访作风等方面学到了许多东西。那是在北疆铁路铺轨通车到乌苏的前夕,我因工作调动,有幸偕同新华社新疆分社申尊敬、樊英利、夏力·哈尔(哈萨克族),新疆日报社石坚、马驰野和新疆图片社王英杰等6名记者,驱车到沙湾,奎屯、乌苏等地采访。这些记者大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的一些作品,我曾多次在报刊上读到过,对我来说,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然而,由于水平之悬殊和年龄之差异,说实话,刚刚见面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几年来我读了几本新闻学专著,又通过采写实践,使我对新闻报道兴趣更浓,不知咋的,竟做起了“记者梦”。请问,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记者? 甘肃靖远 路飞路飞同志: 你在当通讯员之初,就有当记者的强烈愿望,这说明你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是,从你给我信中说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必要对你的想法加以引导,以便使你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轻装前进。  相似文献   

7.
新知     
埃及的巨型恐龙化石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古埃及人遗址发掘出了一只大型恐龙的部分骨骼化石。据科学家们称,这只巨兽活着时大约有70吨  相似文献   

8.
近日,德国地质学家在图林根州的图林根森林地区发现了一具恐龙化石和一些骨骼印迹。专家称,这可能是一种未知的恐龙。  相似文献   

9.
前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题为《霸王龙长羽毛了吗》的文章,把发现于中国东北部贫穷地区的一块化石宣扬为一个连接恐龙和鸟类的真正的缺失环节,并且赞助这一化石的研究。两个月后,这一化石被证明是由不同的动物拼接起来的,也就是说,是一个欺诈。于是,《国家地理》杂志请求在调查问题方面经验丰富的记者罗斯·西蒙斯调查一下这一错误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罗斯·西蒙斯“不仅在华  相似文献   

10.
主流新闻的激越交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谦 《当代传播》2005,(4):87-88
《新疆日报》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策划:邀请全国各省市党报记者于2003年、2004年先后进行环塔里木、环准噶尔的采访活动。我用“惊世骇俗”4个字,盖因当今社会,商潮汹涌,物欲横流,社会转型,人心思变。党报如何在改革中永立潮头?党报的“定力”何在?党报面临3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干啥?我怎么干?  相似文献   

11.
两辆越野小车,穿山越谷,向全国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哨卡——神仙湾驶去。车上坐着6名记者和1名医生。这一次,新疆日报记者团去号称“生命禁区”的八百里喀喇昆仑进行采访,对我们一行的每个人来说,无论是肌体,还是灵魂,都将面临着一次透骨彻心的考验与熬练。记者们口出豪言,不求英雄一世,也要英雄一时那是1989年8月初的一天,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被军区一位领导拦住了:“新疆日报副总编辑兼副社长田玉棉带记者团来了,要上昆仑山采访。他一到就问你,快去见见吧!”16年前,我入伍时,就在那片荒凉缺氧的雪山上站哨。以后,当战士报道员,当新闻干事,隔三岔五,常往那山上跑。总起来,在山上  相似文献   

12.
3月20日13时30分,当波音767大型客机在首都机场降落后,我面对一派春光,大脑里倏地飘忽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思絮。不知此番京城之行在我漫长的记者生涯中写上怎样一笔?我以特派记者的身份、维系着报社的声誉来到首都,采访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这将同强手云集的全国新闻界作一次碰撞和竞争。  相似文献   

13.
《程伟案中案》是我在《财经》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封面文章。
  这是我第一次操作重量级的调查报道,在历时约一个半月的调查中,仅凭一句不知涉案人数、姓名的传闻,我五赴天津,通过一次次踏访调查,将那起发生已一年半却被权力封锁得严严实实的司法腐败大案,拼图般一点一滴完整还原,公之于世。这篇文章虽不是我十几年调查记者生涯中影响力最大的,却是我作为一名调查记者走向成熟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能拨响时代精神之弦的人。我认为,记者就是拨响这根弦的一只触手。尤其是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新疆日报》的记者,我对这一点感触尤深。  相似文献   

15.
孩提时,我就立志要当记者。几经风雨,几多坎坷,我当上了!桂花飘香的时节,我调县电视台,成了记者队伍中的一名新兵。为了把理想变成现实,我拼搏了十多年,历尽辛酸与喜悦、失败与成功,不知流过多少泪,遭受多少白眼……当我接到调令的时候,想不到,我这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竟热泪纵横,泪流满面。无巧不成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记者结下了不解之缘。1976年金色的秋天,县里在我可爱的家乡修建洋塘河坝。我们一帮放牛娃经常到工地去玩耍。  相似文献   

16.
水上训练即将开始,图为中国记者张可佳今年7月,我有幸与21个国家的科学记者一同赴美国参加了为纪念人类登月25周年组织的“挑战者之旅”访问团。紧张而充实的访问活动使我们经历了一次梦幻般的人生,更体会到科学的神圣和魅力。当你与各个国家的科技记者一同参与宇宙飞船上的科学实验、当你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身份在艰苦的训练中得到优异成绩、当你面对面地与航天科学家、宇航  相似文献   

17.
我不太会谈什么心得体会。这回写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要我谈体会,我仍感到不知说什么好。当了20年记者,在国防科研试验领域“泡”了10年,荣幸得了奖,旁人说是“厚积薄发”,我觉得最多算是“熟能生巧”。深入到航天科技领域中去在解放军报驻总装备部记者站当站长10年,我是很热爱这个领域的,因此也自觉地深入到这个高科技领域中去工作,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专业”一些。记得1993年第一次到卫星发射现场写报道,看着巨大的运载火箭从眼前轰然升起,直入苍穹,感到既兴奋又奇妙。写科技报道,记者常出…  相似文献   

18.
堕落     
《今传媒》2005,(1):36-37
新闻记者,是一群生活在高倍放大镜下的人们。他们既可以因自己的工作赢得声誉与荣耀,又可能在违规行为中身败名裂。 不知何时开始,记者这种“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被某些人一次又一次地玷污。正因如此,记者在人们心目中不再神圣,国人对记者的看法和尊崇也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正是时下某些记者走向堕落之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更是用“记者之患”一词来表达他对目前记者堕落的痛心疾首。在一些记者为了社会的纯洁奋勇战斗的时候,也有一些记者,在违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9.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20.
自从当了科技记者后,就经常在考虑,应该怎样使科技报道有自己报纸的特色,跟上时代的需要?随着工作的开展,我觉得把采访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采访带研究,用研究促采访,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国外不少有影响的科技记者,往往同时是一个或某几个领域的专家。我听过几次来自美国的科技记者、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