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何设置情节,是小说叙事艺术中的一个关键,中国古典小说情节设置上的最重要特点决定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的传奇性,这是传统美学在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因而,古典小说重视情节的魅力,在小说发展成熟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追求情节曲折多变,回旋跌宕;故事平中见奇,出奇制胜的特点,从而达到了让故事“好看杀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所以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除了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外,那就是在情节的编织上别具匠心、独出机杼,显得新奇有趣,故而引人入胜。其奇之法是:采用“空中落雁”法以显奇特;采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以显奇特;运用重复手法以显奇特;运用“移花接木”法以显奇特。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典小说偶然性情节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古典小说偶然性情节的审美价值高学曾中国古典小说中偶然性情节的使用,经历了从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长篇巨制近千年的发展过程。它从单一的情节过渡手段,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审美功能,能够表达作者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美学理想的重要手段。《红楼梦》是一部...  相似文献   

4.
外国文学鉴赏中,小说的鉴赏是关键的部分,而小说的三要素中情节尤其需要巧妙安排。莫泊桑的《项链》是经典短篇小说,其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铺垫伏笔暗藏,尤其是结尾出人意料,悬念顿生,余味无穷,引发读者节节赞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荒诞、怪诞、对比、巧合、误会、误导等方面阐述了古代小说突转和骤降的喜剧技法并认为这些喜剧技法相互交融,产生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伦理研究》不仅为阐释古典小说探寻了一条新路,还在于通过古典小说的研究分析,表达了面对小说叙事伦理所应采取的态度.该书将叙事伦理研究与古代小说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古代小说叙事中的伦理内涵及伦理表现清晰化,虽或有商榷之处,但无法忽视其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春艳 《考试周刊》2011,(10):47-48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以及设置悬念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所谓悬念,就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变化的一种关注与期待心理。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大师在创作中都很注重悬念的设置,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对人们阅读心理、审美要求的一个合乎规律的总结。“平”则“直”,“直”则“板”,直露了,呆板了,文章势必就很难有动人的力量。所以,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多变,婉转生姿,像九曲黄河一样,斗折弯转,极尽腾挪跌宕之势。  相似文献   

9.
《柳毅传》是一篇描写人神恋爱的浪漫主义作品。它把人们喜闻乐见的灵怪、侠义和爱情三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体,构成了—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0.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在于它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之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伦理研究》以"叙事伦理"为研究方法,首次将叙事伦理研究与古典小说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从伦理维度来解读古典小说的叙事机制,是中国叙事学领域的新近成果.该书最值得关注的是在严格的叙事分析中对中国古典小说营造的伦理世界进行学术批评:古典叙事"虚构的权威"对民族性格、文化心理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应采取一种境遇性的伦理取位,基于当代立场形塑一种恰当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是一部复杂多元的艺术佳作.多元化的叙事艺术决定着作品的整体结构、情节设置,从作品呈现出的整体叙事风格看,它影响了主题意旨的表现,拓展了思想空间,增强了艺术魅力,日益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游走情节是长篇小说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游走情节作为主体的文本中,动因、阻力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情节的发生、发展。本文从游走情节的角度还原分析《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认为《西游记》是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堂吉诃德》是写实主义亦庄亦谐的游走叙事,两个文本各有不同的游走动因和阻力设置。正是在不同动因的驱使下,人物才开始踏上游走的路途.游走情节也随之发生。而重重阻力的设置,不仅拉伸了整个游走过程,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还对游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使游走过程曼具未知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的作品,素有中国版《百年孤独》之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别具特色,从说话体语言到"缀段性"结构,从"说书"叙事风格到平衡式的叙事模式,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有很大关联,本文从该小说文本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娟 《教书育人》2007,(12):38-38
评书艺术家说评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诱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效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般说来,适宜设置“悬念”的时机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16.
张佳丽 《语文知识》2014,(11):77-78
欧·亨利的小说享誉世界,备受读者激赏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方家所谓“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产生了石破天惊的叙事效果,令读者拍案叫绝,回味无穷。我们当然不会对这种情节设置的合理性产生訾议,但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结尾,难道就是空穴来风,没有任何预兆吗?当然不是。高明的文学大师是不屑于以怪诞、生硬的故事情节来吊人胃口的。小说必须讲究构思严谨,严谨是小说艺术魅力、美学趣味的构成要素。那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严谨性是怎样展现的呢?或者说,小说是通过什么方式对读者作出预警,暗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庐山真面目的呢?那就是伏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小说传入泰国后。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手法与表现技巧等方面对泰国传统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具体分析中国古典小说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礼逊是第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他在华24年,编纂《华英字典》和中文文法书《通用汉言之法》,首次把《圣经》全文译介到中国,同时又把中国典籍译介到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摆渡者"。马礼逊在华期间,费尽心血收藏近万册中文古籍,并冲破重重阻碍运回英国,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珍贵的中国古典小说。马礼逊藏书有力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并保存许多珍贵的中国典籍,同时也突出反映了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9.
情节是记叙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来源于事件,但绝不等同于事件。情节的安排凝聚着作者的精妙构思,有着独特的情感脉络与个性风采,是事件经过提炼的结果。要使记叙文的情节抓住读者的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连所谓"连",就是指在安排情节时,以一条或多条线索贯穿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情节片段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能作为线索的,可以是人、物、景、情,可以是时间、空间,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  相似文献   

20.
茅盾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写真实的创作原则,坚持深入生活、实地观察的创作实践,注意揭示生活的本质,指明历史发展的趋向,并敢于触及当时的政治漩涡的中心,从而创造出真实性很强的充满时代精神和富有民族风格的精品,使他的小说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