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重要举措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这些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突破以往教学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主体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下面谈谈我的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指出,学生应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新课标体系已改革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按照新课标的 求,在初中创段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认知能力,为今后的知识学习储备较强的分析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在平常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事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地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会使操作真正成为一种启迪学生思维的好手段.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我是这样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呢?一、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有许  相似文献   

6.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展开。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问题情境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包君玲 《考试周刊》2013,(99):39-39
一、注重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素养1.创设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学习,从而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如城镇学生对笋不熟悉,学习《春笋》这课时,我创设情境,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来到山坡上,来到竹林边,通过画面展示,配以生动的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穿着浅褐色的外衣的笋娃娃,一个个迎着微风沐浴着阳光雨露破土而出,学生边听边看,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竹笋娃娃.正在幸福愉快地成长、向上。音乐结束,学生还久久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变革,我们的教学也面临着改革,新形式下教学改革正是高潮时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来培养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浅析.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全面、准确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创设教学情境为切入口,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数学情境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恰当的情境设计存在于课堂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黎雁 《中学理科》2007,(6):16-17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我国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充分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认知系统包括接受外界信息的感觉和知觉活动、储存信息的记忆活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思维和想象活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发现”学习,侧重培养下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5.
陈米华 《云南教育》2007,(7Z):36-37
一、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吗?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于是,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每节数学课一定要创设隋境,不是情境导入的课就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数学…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又在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陈述课程目标时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就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众所周知,情境创设是基本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手段.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学习方法和相应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的,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创造性劳动.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数学素养,在此我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各位同行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在这种客观的情境条件下,促使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