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总体研究、校勘补正、训诂方式、训诂术语、训诂内容、价值意义以及其他方面讨论近三十年《广雅疏证》研究情况,肯定已有成绩,指出在全面清理王念孙音义考据文献基础上,应建立数据库,综合探讨音义关系,比较研究音义问题,历时考察音义演变,进而逐层探讨,穷尽研究。  相似文献   

2.
《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说明的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音义关系的情况,包括: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存在词义引申关系、一声之转关系、两个被释词音近则共用一个解释词的义同关系,以及类比词前后的被释词相同或属于同一义类则其解释词相同或义同义近、被释词音同音近则其解释词义同义近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广雅疏证》进行了简要概述。首先简要介绍了《广雅疏证》的作者及创作意图;其次介绍了《广雅疏证》的基本内容和体例;最后指出其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诗经》叠音词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叠音词分为垒间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类。使用本字来记录其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密切相关。因“本无其字”而借用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记录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毫无关系。使用本字的叠音合成词,其了义与叠音词词义相同,使用通过叠音合成词,其单字的本义与叠音词的意义毫不相干。因此,不能仅凭单字的叠音词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来判叠音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具体探讨《广雅疏证》所使用的“相对成文”这个训诂术语以及与之含义相同的其他训诂术语(相对为文、相对、对言)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探求词义、判定单音词与双音词、校勘文句),强调正确理解“相对成文”这个训诂术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雅疏证》一书完成后,王念孙不断对之进行完善和补充,这些新成果后来被整理成《广雅疏证补正》。通过探讨王念孙进行补正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王念孙在补正中使用的新材料——碑文所具有的意义,认为:一是王氏补正的内容涉及全书,是对自己疏证的修缮;二是王氏的补正角度多样,包括增、删、改等多项内容,涉及对象包括字词、句段;三是王氏的补正以《广雅疏证》为依托,具有附属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博雅音》作成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现在所见各种《广雅》或《博雅》刊行本,曹宪音释皆散次于正文之后。至清代,王念孙疏证《广雅》,才将曹宪音释与正文分开。按王氏的说法,曹宪音释本与“《广雅》别行”,“特后人合之耳”,音释与《广雅》分开,不过是“从其朔也”。王氏整理后的《博雅音》附于《广雅疏证》之后刊行,此本有清嘉庆年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广雅疏证》所系联的词源词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出379组同源词,并从中探求汉语同源词的语音关系特点和音转规律。  相似文献   

9.
胡继明教授继《〈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之后,又推出了《〈广雅〉研究》,由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著者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超越,是雅学研究的出新之作。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音义关系是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所以一种音义关系一但形成,就要成为一种语根,从而在汉语词汇的繁衍中起制约作用,使汉语的基本词汇成为一个个语族。凡同族的语词往往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传统训诂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声近义通”。以声近义通的规律训释语词而成就最突出的,民国以前,当首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和钱绎的《方言笺疏》,阮元《揅经室集》中的《释门》、《释且》等篇也很得理。他们都能“以精义古音贯穿证发,引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音义探源法是现代语源研究方法的直接源头,相对中国古代的其他语源研究方法来说,它显得更为有效。音义探源法肇始于宋末元初,伴随着古音学、音义关系理论、语义学的发展,到清代发展到传统语源学史上的最高峰。王念孙精研古音学,对音义关系有较深入的理解,又在《广雅疏证》中明确提出了“命名之义”的概念,还重视义证,这使他运用音义法探源,取得了远比前人大得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散文”、“对史”是《广雅疏证》用以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异同关系的训诂术语。《广雅疏证》中“散文”共用了26次,“对文”共用了29次,涉及的同义词共31组。全面而系统地剖析了所有这些同义词之间的词义关系和差异状况,条分缕析地进行具体说解,将会深入理解“散文”、“对文”这对训诂术语的性质和用法,并对进一步了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有关同义词“有同有异”的词义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有声语言一出现,就是音义结合体.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然而古人对这个音义同源的道理长期缺乏认识,往往在文字和概念之间划等号,以为概念是由意符决定的.到了汉代,人们才开始以声音为线索推求语源,但未建立起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直到清代,随着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认识方有了质的突破.戴震首倡“因声求义”理论及“音义互求”的原则,段玉裁、阮元、陈澧、郝懿行等为之继响,而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则是其中之佼佼者.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怀祖氏能以三者(形、音、义)互相求,以六者(古形、今形、古音、今音、古义、今义)互相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王力先生将乾嘉时代的训诂称之为“训诂学上的革命”,“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以下所引均同).应当说,在推动语言学研究走向崭新历史阶段的重要转折中,王氏父子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以下简称《疏证》《杂志》《述闻》《释词》,或总称为高邮王氏四种),是王氏父子校读经史书,探索古语词形音义关系的研究成果的记录.“以声音通训诂之本原”,是王氏撰著四书的意旨所在.“因声求义”“音义互求”贯  相似文献   

14.
《广雅疏证》纠正了《广雅》和其所涉及的小学类古籍及其注释中的谬误。这些谬误分为语文知识方面的和博物知识方面的两类。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6.
《广雅》是继承《尔雅》而作的一部重要的训诂著作,作者是三国时代曹魏明帝大和年间的博士张揖。晋郭璞的《尔雅注》、陈隋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唐玄应《一切经音义》等,都曾引用此书的材料。隋曹宪为它作了《音释》。可见它确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书,但唐以后却渐冷落了。清代训诂学大盛,乾嘉时,卢文弨曾作《广雅注释》,但未传下来。钱大昭(大昕之弟)作《广雅疏义》,但仅有钞本,为日本人所得,据说后有影本,我未见过。我所读的只有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影印本)。  相似文献   

17.
《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类型,主要有相同、相关、相同相关三种,以相关关系为主。同源词词义关系的多样性是客观事物多向、多维和多渠道联系在词义运动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利用Delphi6为《广雅疏证》一般词语制作的数据库查询系统,通过“词条序号”或“被释词”可以查询到数据库中它们各自所对应的“词条”、“释词”、“疏证”及“卷次”等信息,通过输入关键词则可对“疏证”中的内容进行检索;利用“《广雅疏证》查询系统”的上述功能还可以进行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术语、功能两方面对《广雅疏证》"语之转"问题进行穷尽式定量定性研究,认为"语之转"主要指声韵关系中的声同、声近。作用有两点,一是贯通异形词,一是疏通传注文献。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总结传统语源学研究成果时,对只明言声音关系或意义关系、实际上却是“声义同(近)”的材料重视不够。本文以《广雅疏证》作为突破口,考察统计了“声同声近声通”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分析了它的含义,发现《疏证》的“声同声近声通”除纯粹说明声音关系外,还可能指同源词、通假字、异体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