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瓦房店市西林地区,在检查化探及自然重砂金异常时,经反复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了金异常源,发现了赋矿新层位-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底部含铁砾岩层,属于底砾岩型金矿,该砾岩层普遍含金,且后期受热液作用使金进一步活化,局部较富,构成工业矿体。新赋矿层位的发现,这无疑为今后寻找该类型、该层位的金矿拓宽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实地的勘查,建议在今后寻找该类型金矿时,要注意对钓鱼台组沉积特征、含矿性、物源区特点、古地理环境、化探及自然重砂异常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好砾岩"分布于北京周口店地区太平山北坡,产出于中石炭统本溪组(C2b)底部。本文通过对太平山北坡"三好砾岩"分布区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砾岩地质特征的研究,对"三好砾岩"的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得出"三好砾岩"先以河流相沉积,后经滨浅海沉积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章浅析了下元古界二道凹群二道沟岩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认为该矿床属一火山沉积成矿——变质弱改造形成的层控型金矿,对在二道凹群内寻找新类型金矿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内江科技》2015,(9):78-79
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的分析,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环境中,太原组主要为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煤层发育与泻湖环境中。沉积体系由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分布特征、时空组合等表征的。本文通过对沉积体系特征的研究,对煤储层富集特征分析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张磊 《内江科技》2012,(4):154+131
草桥北坡位于东营箕状盆地南部缓坡带的南端,构造特征和沉积规律非常复杂。本文应用地质、钻井、地震资料研究本区馆陶组及沙河街组地层构造,利用多元层位标定技术精细标定层位,分析地层速度,研究其构造特征和反射特征,分析油源条件、储集层、盖层及油藏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干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物探新技术预测储层,分析成藏条件,寻找有利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嵩县南部鸡蛋坪组脉型钼矿的定义、分布规律及矿床特征等研究,对该区脉型钼矿床前景进行预测,为豫西寻找该类型矿床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萝北县杜家河岩金矿主要分布在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联营岩组(Pt2l)的构造变质岩中。通过总结与研究该金矿的地质特征,揭示其找矿标志,对寻找同类型的金矿与深部找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收集整理资料入手,阐述了松辽盆地南部煤田沉积类型及特征,即以辽河断裂为界,分东西两个不同的沉积区,东部以河流沉积为主,西部以湖泊沉积为主,西部沉积区又以东西向断裂分为南北不同的两个沉积小区,这是主干构造控制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的结果,且古水系环境也不尽相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煤田沉积类型并各具其特征,东西、南北向构造是本区的构造格架,它们的运动方式与方向及其派生的分枝构造是控盆聚煤的分布与沉积类型的重要因素,控制聚煤盆地的展布与沉积类型,决定了聚煤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物的成分、古水流及其底部砾岩的砂质充填物中碎屑锆石和砾岩中部出露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果,并结合来源区的构造与岩浆作用的调查,揭示了杏石口组沉积时环境的剧变.三叠纪时期刘家沟组至二马营组均为河流相沉积,其古流向自东向西,而杏石口组沉积期变为快速堆积的山麓冲积扇相砾岩,古流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杏石口组一段至二段的沉积特征记录了该时期内蒙古隆起的构造抬升及剥露过程.杏石口组中碎屑锆石和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U-Pb年龄范围可分为3组:2025~2565Ma、1659~1888Ma和193~691Ma.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97±6Ma,表明杏石口组的砂砾岩沉积时代应晚于197±6Ma,即其沉积时代应为早侏罗世.笔者曾获得下板城盆地北侧王土房杂岩体中不同单元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91±1Ma和207±1Ma,其与本文获得杏石口组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及两枚花岗岩砾石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197±6Ma和206±2Ma、207±2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与王土房杂岩体同期侵位的岩体在杏石口期发生了快速抬升剥露.暗示了内蒙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了快速抬升及剥露的构造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燕山褶断带前180Ma构造幕发生时代应在197~180Ma期间.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华北地台金矿成矿理论和赤峰南部金矿成矿机制,将该区金矿分为两类,并以已知金矿包裹体为基础,总结出赤峰南部两类金矿的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了大沟井钒矿床处于中朝准地台西缘阿拉善台隆南部龙首山拱断束和潮水中新坳陷中,赋存于震旦系烧火筒沟组地层中的钒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石的类型、赋存状态、围岩蚀变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描述、分析和探讨,认为该钒矿床属于受层位控制的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储层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认为高家沟-青阳岔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沉积相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有分流间湾、分流河道和天然堤三种沉积微相,工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表明该区储层砂体以分流河道为主,是主要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石英是金矿中最重要的脉石矿物.通过对青峰山金矿区石英热发光特征的研究,石英热发光曲线类型有单峰型、双峰型和三峰型.含金石英热发光以阶梯状双峰且发光强度大为特征;围岩或不含金石英具有低缓单峰且发光强度小为特征;研究表明,石英热发光可以用于评价石英脉的含金性、判别矿化阶段以及推测矿脉的合矿程度,并且可以作为寻找和评价金矿的找矿矿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1,(9)
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的充填过程可提供关键性沉积—构造演化信息,本次研究选取下汤地区中—新元古代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沉积剖面,进行粒度分析、沉积环境分析等研究。华北南缘中元古代长城系(1.8—1.6Ga)沉积后期,构造活动后发育黄连垛组。岩性以砾岩—砂岩和硅质条带白云岩为主,发育于局限盆地下的潮汐通道—潮间坪;黄连垛组沉积结束之后,再次发生构造抬升,沉积董家组长石石英砂岩,发育于局限海的滨海相。粒度参数特征显示董家组沉积时期水平面升降变化,沉积于前滨—近滨。地壳再次抬升,罗圈组冰湖沉积。而上覆早古生代碎屑岩代表的是显生宙华北地台最早期海侵记录之一。  相似文献   

15.
靖边气田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是重点开发的潜力层位,为砂岩岩性圈闭气藏,砂体经过多期次的沉积,为低孔、低渗、非均质性较强的气藏,通过对区域的沉积相特征、沉积类型分析,以及岩心实验分析结果,总结出盒8段和山1段储层特征,为描述储层的成藏机理和寻找气藏资源富集区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西部地区金矿资源概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区域主要金矿分布规律及类型特征,并根据大地构造环境、断裂构造、岩浆岩影响等对金矿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浩尧尔忽洞金矿经过15年的勘查,从原来的寻找高品位石英脉型金矿,逐步转化为寻找以构造破碎蚀变带型的金矿化为主,在找矿思路上有了大的突破,从而发现和提交了大型的低品位、大矿量的金矿床。本文对该矿床的发现和开发利用过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为在该地区扩大找金成果,寻找低品位、大矿量的金矿床建立了可类比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兰村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共含煤16层。以9号煤层底板砂岩为界,可将其分为上、下两段。本文在总结以往地质资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龙潭组上段含煤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该区进行沉积体系的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研究表明:龙潭组的沉积体系为滨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泻湖和潮坪沉积相类型。并对含煤地层沉积旋回及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分布图。最后,根据研究区的沉积演化特征,总结出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特征,新场须四下亚段可划分为TX48、TX49、TX410三套砂组。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粗碎屑沉积,其中砾岩、砂砾岩属超致密储层,砂岩主要为致密储层,天然气产出须裂缝沟通,砂岩为储集空间的主要提供者但不发育裂缝,而砾岩发育。因此,用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难以描述有利储集体,需细化微相。根据沉积构造、岩性组合、电性等识别标志,将其分为砾质、砂砾质以及砂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微相。通过地球物理技术的精细刻画,揭示研究区北部、中部储层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平原砾质、砂砾质以及砂质分流河道为主,而往南以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微相为主,细化了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可为后续的储层储集性能的研究及储层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上元古界可分为五个沉积层序,由下到上分别对应于贝义西组、照壁山组、阿勒通沟组、特瑞爱肯组至水泉组和汉格尔乔克组。第1层序由贝义西组构成,发育由粗碎屑斜坡扇和低水位楔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向上逐渐变为粉砂岩、泥岩的海进体系域,并以向上变粗的退积准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结束,反映陆缘发展初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第2层序由照壁山组构成,底部为粗粒石英砂岩,向上变为细粒砂岩、页岩互层,上部出现厚约30m的泥岩,顶部为紫红色砂岩,代表了由低水位经快速海进到高水位的变化过程,整体为水体较浅的滨浅海沉积环境。第3层序由阿勒通沟组构成,为冰成杂砾岩、砂岩、页岩组合,顶部出现厚2~3m的白云岩,沉积主体为低水位体系域,顶部白云岩为海进体系域,缺失高水位体系域。第4层序发育最为完整,特瑞爱肯组冰成杂砾岩为低水位体系域,冰成杂砾岩之上“盖帽碳酸盐岩”为海进体系域,扎摩克提组浊积岩、育肯沟组页岩、水泉组碳酸盐岩为高水位体系域,其中育肯沟组页岩为凝缩段沉积。第5层序低水位体系域由汉格尔乔克组冰成杂砾岩构成,顶部泥灰岩和白云岩为海进体系域,由于顶部被寒武系不整合覆盖,缺失高水位体系域。研究区上元古界层序基本可以和我国华南及印度Lesser Himalaya地区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