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物理阶段在对波的学习中,波的现象如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是必须学习和了解的内容,但现有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多普勒效应现象的观察很不方便,这让刘杰老师产生了制作一种便于观察这些现象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在开发激光打标机控制软件的过程中,激光头不能准确回到原点、字符笔画残缺等现象,提出了对立线插补算法的改进措施以及多种延时措施。  相似文献   

3.
多普勒效应揭示了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但在许多刊物、书籍、网络、甚至教科书中对多普勒现象的定义及解释存在分歧,易使学习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产生混淆。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科氏力、科氏加速度的产生过程说明,在引进转动参照系后,科氏惯性力不是产生科氏加速度的原因,并澄清科氏加速度与科氏力产生的加速度的区别。 一、科里奥利加速度的产生 我们首先看一下科氏加速度的产生过程 引进空间转参照系 设空间转动参照系O′X′X′Z′的原点与固定参照系OXYZ的原点O重合,设动点M在转动参照系O′X′Y′Z′中运动,则对静系  相似文献   

5.
在使用带有刻度的注射器做验证玻马定律的实验中,理论上对一定质量的密闭气体来讲,所得到的P-1/V图线应该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误差的不可避免和学生产生的各种错误做法,导致所得的P-1/V图线并非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有关对P-1/V图线的误差分析屡见不鲜,大部分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困难,因此有必要对P-1/V图线作一透彻分析。那么在漏气、气体温度变化或未记入活塞和框架的重量产生的压强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得的P-1/V图线将各呈什么形状呢?实验中,若在注射器中封入的气…  相似文献   

6.
根据稳恒电流产生磁场的毕奥-萨伐尔定律,利用矢量分析的方法对直角坐标系下的载流直导线在原点处磁感应强度进行了推导,得到了通用解析式.应用这个解析式对抛物线电流、椭圆电流以及双曲线电流在原点的磁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1.两个“第一次” 例1位于坐标原点的波源S,在t=0时刻从平衡位置开始向下振动,产生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多普勒效应的现象非常普遍,教材对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到频率的变化只作了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学生能接受,但对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用多普勒效应公式解这一类习题,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运用起来也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9.
共生原点的选择,是共生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发现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共生原点.共生教学的原点具有统领性、生长性和思辨性的特征,教师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加以选择,让共生原点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执一处而御万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返回原点的思路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种现代化的文化战略。本文考察了返回原点过程中的疑古、释古、证古之争及他们之间的殊途同归,由此提出了返回原点的途径:一、语义学分析;二、元典分析。最后,提出从原点出发,重新开始我们的体系建构的工程。  相似文献   

11.
多普勒效应揭示了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但在许多刊物、书籍、网络、甚至教科书中对多普勒现象的定义及解释存在分歧,易使学习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产生混淆.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效应是声波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声源和观测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精形,而对任意方向的多普勒效应,因情况比较复杂,研究讨论较少,且采用的方法多为将速度进行投影,不易理解,直接利用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对观测和波源不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作一探讨,方法简单,便于理解,根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分别讨论,还可得出与各种情况下多普勒效应相一致的结果和公式。  相似文献   

13.
电四极子电势的数学物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在小区域的电荷体系所产生的电势,可表为一组位于原点的多极子电势的迭加。本文从数学物理方法的角度求解拉普拉斯方程,所得结论可表示出电多极电势的通解,各项物理意义明晰;我们重点研究电四极子电势,同时对比常规的电动力学的求解方法,得出本文在方法与进一步理解电多极子场两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曹炳友 《山东教育》2004,(35):27-29
过程与方法是这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一对新概念,在三维目标中起着桥梁作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有45处对“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归纳极活为教学活动,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思维过程或认知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学习的评价过程等等。而之前的《数学教学大纲》,仅有3处涉及对过程的要求,这意味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是一场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5.
处于重力场中的弹簧振子的有关计算中,常设弹簧原长位置为坐标原点,计算时需同时考虑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物体运动的动能,使计算十分繁锁.准弹性势能法是把重力场中的弹簧振子看成原长位置位于力的平衡位置处的等效弹簧振子,从而可不考虑重力势能,使计算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16.
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波动现象。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中定性  相似文献   

17.
1.空间存在一沿z轴方向的静电场,电场强度E随z变化的关系如图l所示,图线关于坐标原点对称,A、B是z轴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则。点处。电势为零B.电子在A、B两点的电势能相等c.电子在A、B两点的加速度方向相同翱D·电子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的运动轨迹可能是曲线  相似文献   

18.
王强 《山东教育》2002,(32):38-39
很多同学反映,作文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怎么写了,觉得收获越来越小,觉得自己不是写作文的料,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了怀疑,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这是写作中的正常现象。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开始阶段、迅速提高阶段、高原阶段和克服高原阶段。同学们所反映的就是写作中的高原现象。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操作技能形成过程时发现的一种带规律的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的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产生高原现象的因素很多,一般有这么一些:动机障碍、心理…  相似文献   

19.
题目  1999年全国物理竞赛复赛最后一道题如图 1所示 ,z轴竖直向上 ,xy平面是一图 1绝缘的、固定的、刚性平面 .在 A ( x0 ,0 ,0 )处放一带电量为 -q( q>0 )的小物块 ,该物块与一细线相连 ,细线的另一端 B穿过位于坐标原点 O的光滑小孔 ,可通过它牵引小物块 .现对该系统加一匀  相似文献   

20.
卢海兵 《物理教师》2006,27(5):7-68
高原现象是学生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暂时停顿现象,是思维发展中常见的量变过程,它正反映了思维发展的曲折性和阶段性,出现高原现象并不表明知识技能的掌握已达到生理限度,正相反,高原现象之后,成绩仍会有进步,有时进步还十分明显。因此,研究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正确对待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对搞好物理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对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关教学对策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