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分别是中日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大异的表现题材中具有相似的思想情绪,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又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审美特征上都表现出诗化的倾向。本文旨在对比二者的创作,分析其得失,并以之为鉴。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精神上的富有和思想上的敏锐以及语言批判的锋利,足可以使他们成为"英雄",但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惰,又使他们成了没有希望的精神叛逆者。他们不与统治者同流,又与人民群众隔着一层,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到适合的地位,最终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多余人"。贾宝玉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本文将根据"多余人"的规律性特征,对贾宝玉进行对照性的鉴别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多余人”是俄国学中的独特现象,反映了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特征,本着重对其“多余,无聊,空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李小宇 《现代语文》2009,(10):88-90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他的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屠格涅夫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在反抗社会的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郁达夫重视以心理冲突表现人物的反抗意识;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情感与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多余人”的爱情是对当时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批判 ,“多余人”性格的典型性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作家对“多余人”的同情和肯定 ,说明了塑造“多余人”的形象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读者的角度考虑 ,欣赏“多余人”形象 ,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倪吾诚是一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中西化的撞击冲突是使其成为“多余人”的历史原因,倪吾诚在现实生活中的迷惘,挣扎,无力,失败,符合典型的“多余人”特征,倪吾诚与其他“多余人”比较,同中有异,个性鲜明。倪吾诚的是性格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于澜 《林区教学》2014,(9):36-37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前半期的沙皇俄国代表作家的作品之中。在19世纪前半叶,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着力塑造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文学人物形象,即以"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这一系列人物为典型代表的多余人。"多余人"的诞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也必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在分析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多余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方鸿渐、倪吾诚都是聪明善良、曾旅欧学习的现代知识分子,但又都成了与世无争、于世无补的现代"多余人"的典型.现实环境、思想性格、因袭的文化意识是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他们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差可比拟.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就相应地揭示了困扰人类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也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国民的根性必须改造,民族的灵魂必须重塑.  相似文献   

11.
威廉·莎士比亚在其38部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丑角形象,这些角色的表现,巧妙地暗示了莎士比亚对当时夸张矫饰的贵族习气的厌恶,传递了他对生活本真的种种感慨。莎氏丑角具有传统丑角的许多共同的特点,诸如:形体特征、服饰特征、语言特权及社会地位等等,却又别具一格,层次更高,性格更完善,个性鲜明,堪称圆形人物。本文结合人文主义美学理论,对莎翁笔下有代表性的丑角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五四"前夕,屠格涅夫的作品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现代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现代作家的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们笔下的"多余人"与"零余者"有着很大的继承性,相似性,但作为艺术的典型,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可比性原则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分析,挖掘其历史渊源、性格特征及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揭示他们各自的审美内涵以及整体时代精神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文学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今天重新解读“多余人”意义重大。“多余人”其实并不多余,他们不仅丰富了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不仅为文学史、也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从“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成因、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多余人”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15.
奥涅金和贾宝玉虽然是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的艺术形象,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多余人".他们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社会的悲剧人物,都具有叛逆性的性格.不同的是他们在反对现实的方式,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最后的归宿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研究可发现,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可以揭示出作者由自己的文化积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9-63
"多余人"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但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背后则与俄国现代性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俄国早期社会转型孕育了"多余人"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多余人"反过来也充当了早期社会转型的现代性隐喻。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多余人"具有不同以往的全新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而经由俄国"多余人"现象引发的有关现代性主体的思考对当前中国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两头真"的杰出代表,极富个性和价值,集中表现在自我定位、心灵解剖和身份认同上。早年赴俄时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晚年被俘后所写的《多余的话》,就是他献身革命历程一头一尾的真实的内心记录,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散文珍品,而且为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政治、革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更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和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道德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上,他都是一个"多余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时代英雄——的光辉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东京人》(1955年)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敬子是日本战后积极进取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一朵铿锵玫瑰,她想要拥抱生活,开创幸福的未来,但是与她关系亲密之人都背负着战争的创伤,在战后的萧条困苦生活中无可自拔,敬子无法力挽狂澜,孤军奋战然而终究溃不成军。小说由此表现了川端的徒劳主题,努力与奋斗都不过是徒劳,而这正是更为深刻地控诉了罪魁——罪恶的战争。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以西方的想象视野为出发点,构筑了中国西藏的香格里拉这一神秘梦幻的乌托邦世界。但即使在理想世界的香格里拉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了世俗与丑恶。面对社会环境的诸多矛盾,小说人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痛苦地徘徊,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