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关丽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
李清照所说的词别是一家,就是说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界线迥然,不能混淆,因而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自诗词分疆而治便开始存在,且越来越趋于明显.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符合当时词的发展现实的,但她在关于诗与词的关系及词协音律这两个问题上,表现了明显的不足:过分地强调了不可混淆一面,而忽视了互相借鉴一面;过分地强调协音律,把它看得过重,搞得过细过严,未免又有些保守.但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其特定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雅青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3-64
李清照的《词论》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词论》中,她在品评诸多词家优缺点的同时,得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别是一家”词学观既要求词要严于音律,还要求词要符合传统的雅词本色,反映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词内容上以抒发离情别恨、伤春悲秋为主体,语言形式上以伤感孤寂色彩为主,风格上以深婉愁怨为言情载体,表现形式上以合律可歌为传播方式。这就是词的特色,也是词的本色。李清照诗词体现了词的本色特征,对后代词作和理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6.
朱迪光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1)
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对我国抒情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廓清“抒情者”和“抒情人物”的内涵及其功用。认为我国抒情作品中的抒情者虽然有作家的几分影子,但决不能将其与作家视为同一人,它既是作家虚构的角色,又是抒情作品不可或缺的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7.
词作为后起于诗的一种文体在经过了唐代漫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后,到了宋代已初具规模。苏轼提出诗词“自是一家”的观点后,词在风格和题材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紧接着,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促进了文人对词体的进一步思考。那么,到底是谁的观点更符合词体发展呢?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唐宋词中的抒情形象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出现在作品中的抒情主体也大致经历了晚唐五代、北宋和南宋这样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时代的情感需要。但是,词在兴起之时的抒情主体多半是女性形象或者是男子作闺音,根本不能满足时代情感宣泄的要求。于是,词人在作词的时候不断创新,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反映在作品中,抒情主体的发展演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曹淑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李清照不仅以她独具特色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蜚声词坛,更以她独到的艺术见解品鉴词这一文学样式,为婉约派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人们对她并不陌生,而作为有卓见的评论家的李清照,则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词论的核心思想,最早收录在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里。研究季清照的词论,对理解词的发展、风格和流派,以及对词的欣赏品鉴都不为无益。 相似文献
10.
张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本文认为曹植的乐府诗,继承并融合了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古诗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充分展露了诗人感宕慷慨、悲愤抑郁的情怀,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主体情志。在曹植手里,乐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