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问题意识能够发展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技能.没有问题,思想就会陈旧,方法就会钝化,思维就会停滞,情感就会泛化,意志就会休假.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生疑一质疑一释疑"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导最关键.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由谬误走向正确,由浅薄走向深厚,由生疏走向熟练.  相似文献   

2.
我市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已两年多(所谓"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下同),这一新课改举措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贯彻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如果还有最值得研究和改进的话,本人认为当属"质疑"这一模块,也是最薄弱的一个模块.学生要么没有什么疑问,要么提出的问题可能不伦不类,师生都很难解答.当学生没有疑问时,许多老师为了硬凑这一模块,于是说"你们没有问题,那我还有个问题,你们来回答".当学生的问题不伦不类很难回答时,有的老师会挡回去:"这个问题,等你长大就明白啦."几次挡的结果,学生也就再也没有质疑的兴趣了.对于释疑,有的老师集中放在最后小结前这一时间段,本人认为不合时宜.质疑恰恰是学生自学与教师精讲点拨的连接点,没有了质疑,学生的自学就得不到进一步升华,教师的精讲点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的放矢.因此,质疑的生成符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内涵,故而应当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有推动作用;或者说质疑可以成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的高效推进剂,充实了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过:"其实我并不是什么天才,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多成就,主要是我比较喜欢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已,但是我认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有价值."的确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打开思维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驱使学生不断探索知识奥妙的原动力.因此,我们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机会,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问".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释疑,解决问题".而问题解决就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与机会,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版课程标准中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相关规定及个人的教学实践,探讨整本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1.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阅读先行者、活动规划者、方法指导者、心得分享者和阅读受益者,2.学生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自主阅读者、主动质疑者、互为释疑者和成果分享者。  相似文献   

6.
三言两语     
学贵有疑,宝贵的知识无一不是从疑问中得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从各个方面启发学生质疑的能手,其次是一个诱导学生解疑的领路人,最后才是一个满足学生释疑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忘记爱因斯坦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  相似文献   

7.
<正>质疑能力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以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诱导学生"释疑"。学生只有"质疑""问难",才会有效地"释疑",自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活跃最旺盛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学习习惯,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不断质疑和释疑过程。高中地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问题意识,能发现和提出生活中有探究价值的地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教学手段。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本文主要探讨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问题生成"情境中积极主动学习,使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生动有趣的质疑和释疑。发掘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9.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过:“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学习中的“疑”的。学贵有疑,学则知疑。质疑——提出问题,即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即在认真思考的前拖下,破解疑难。学会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环节,因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因疑而学,因学而疑”,循环往复,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学会学习;善于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之一,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才敢质疑,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探究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并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作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目前很多教师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口头语就是"探究某某",好像一堂物理课离开了探究就无法进行下去.有的物理教师是为了迎合潮流,盲目探究,有的甚至为了探究而探究.这样往往会与新课改的目标相背离. 本人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发现探究教学中存在以下这样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为质疑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起点.笔者尝试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疑——学生解疑——学生质疑——师生释疑"的教学. 下面就这种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一介绍. 1教师设疑——教师设置课堂问题 "设疑"是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和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期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是教师在备课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自主学习提倡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展开教学,问题不仅仅由教师提出,更应该由学生提出.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对老师或同学提出质疑.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学民主、教学设计、方法指导、释疑解惑、坚持训练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释疑、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文章主要从教师敢于抓时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主动参与,培养学生释疑能力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释疑能力。  相似文献   

15.
沈家国 《文教资料》2009,(27):64-6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要找准发散点,教会学生质疑,要抓住升发点,促进学生创新,要利用疑点,及时帮助学生释疑,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释疑、创造的过程。疑问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天地的航标灯,我们追求的课堂,不仅教师要会提问,更要鼓励、激发学生敢于质疑、释疑、生疑,在疑问中不断攀登、前进、飞跃。  相似文献   

17.
陆耀芳 《陕西教育》2002,(11):33-33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我常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释疑: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精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不怕他质疑能力强。而是担心他没问题,没有能力质疑。当他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本人的教学践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哪儿去了是一个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传统的师道尊严与应试教学的扼杀是语文课堂上学生不提问题或很少提问题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每天提问,每堂课提问,于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释疑,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语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提问权、质疑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会提问,养成提问的习惯,在提问中学会批判,在提问中实现精神成长,在提问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1多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1.1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和机会。如新课之前,让学生谈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及自己的初步感受;在课堂中多问一些如"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谁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