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整体上对南宋初期抗战派作家的奏议文写作特点做一归纳:奏议文不仅含有刚大愤激的气势,还具有诚恳深切的感情,主要体现在作者反对投降、呼吁抗战的义愤心情上,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君主和人民忠心耿耿的感情。南宋奏议文的语言也别具一格,形成了与北宋奏议文迥然不同的语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北魏平城时期佛教的复兴与北魏士大夫居士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与帝王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形成以皇室为中心,以士大夫为群体的居士团体;他们是平城时期佛教复兴的赞助人,幕后人。  相似文献   

3.
北魏前期的平城时期铭石书风与后期洛阳时期的造像记、墓志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承接与延续关系。本文试图从两个时期的碑刻的列举,比较风格的异同,分析其原因,剖析字体书风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比较深层的书学价值。本文认为,平城时期有一些铭刻作品写得相当成熟,甚至可以与洛阳时期相媲美。这对于我们重新界定平城时期书法铭刻的价值与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奏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公文文体。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文书的统称。奏议类文体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具有极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可是学术界对于奏议的关注一直不够。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及文献整理。九十年代以后,对奏议各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对唐代奏议各方面的专题性研究逐渐增多。本文按照对文体的研究、对奏议本身研究的顺序把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做一下梳理。  相似文献   

5.
北魏都城平城是我国古代"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都城。北魏平城规模巨大,宫观林立,苑囿广袤,是我国都城中民族融合的典范。从平城都城制度的滥觞,内外城规模与建设,郊外景观,经济与生活等方面,论述了平城在中外都城史上的影响与地位,提出以平城为主体的大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都,是我国著名大古都之一。  相似文献   

6.
戒文文体发展到文学自觉的魏晋时期,它的内容形式都产生了与时代特色紧密相连的新气象,以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具体文本为依据,论述此期戒文两大显著的内容特色,以期由戒文这一个侧面一窥魏晋时期的特殊风度.  相似文献   

7.
独孤及是天宝至大历年间一位重要的古文家,他是中唐古文先驱中古文创作实践的真正扛旗者。他的古文,无论在形式、内容,亦或风格上,都踏踏实实地实践了他的古文理论,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和影响。其中,奏议文代表了作者古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这类文章,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论议。  相似文献   

8.
洛阳北魏时期的世俗石刻线画艺术,属于陵墓装饰雕塑艺术的一种形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内容纷繁,具有明确的绘画目的和创作意识。通过线这种单纯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艺术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具有显著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与北魏政权同时并存的有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双方起初的接触并不是来自双边政府层面的对话往来。北魏道武帝于天兴元年(398)从后燕故地一带迁徙了一批包括高句丽人在内的徙民至新都平城,也正是道武帝此举,北魏同高句丽之间才就此拉开接触的帷幕。通过考察是年这批迁至北魏的高句丽民的原因、数量、受安置情况及日后去向,可见北魏初年对流入中原的高句丽人所采取的举措,及这批高句丽人对北魏政权建立之初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诗文,最有成就的是散文。苏辙的记体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的记体文由单纯的自然审美型向兼重议论抒情说理的复合型方向发展,大大地扩充了记体文的内容,提高了记体文的信息涵纳量和社会教化功能。在艺术手法上,打破了前人先叙事、后写景、再抒情的三段论模式,将记叙、描写、抒情穿插运用。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5,(4):61-65
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的语境分析,到动态的语境观察,一直到现在的认知语境的构建。关于语境的分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言内语境、言伴语境、言外语境。语境的功能,主要有制约、解释、协调、过滤、生成、转化等功能。本文参照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高诱注《吕氏春秋》言内语境的具体情况,总结概括出高诱注《吕氏春秋》言内语境的功能有发明新义、确定词义以及阐明句义和段落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奏议是我国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与其它文体相比,奏议文风在后世各代总体变化不算太大,但又总在变化之中。从汉代奏议看,其文风的衍变表现在直谏、讽谏的交替往复,从雄健博雅向典雅醇厚、刚烈质直转化等方面,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两汉世风、士风与文风的互动与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北魏国都平城和洛阳城的城址、佛教寺院、石窟寺、帝陵和贵族官吏墓葬的建造形制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对比,清楚地表明两个城址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两个北魏国都的城址建设面貌、佛教文化和墓葬文化的认识。同时透过这些可以看出,两座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国际化都会的出现,始终是和开明政治家的改革、民族的大融合和接受世界先进文化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宋高宗禅位后,在整个孝宗朝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官员任免为中心的内政掣肘和以对金妥协为主的外交两个方面。高宗在孝宗朝的政治影响,或可语之为一种"影子政治"。高、孝二宗所反映的这种政治现象,在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均具典型性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15.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家的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盛唐边塞诗这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为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的意义可归总为三个方面,即边塞情怀、边塞风物和边塞战事。边塞情怀的核心是功业情怀。功业情怀具有两面性。边塞风物的特点是雄奇壮伟。高、岑的战争诗并非纪实,他们的战争观可概括为胜概和非战。  相似文献   

16.
吕坤是明朝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吕坤的研究逐步升温和深入。除了不少论文和著作的个别内容涉及吕坤的思想外,1995年以来共有25篇以研究吕坤为主题的论文在学术期刊发表,硕士毕业论文1篇,著作有两部。在传播媒介上,伴随着新兴的网络媒体的介入,呈现出期刊、图书、网络三种传播媒体共同促进对吕坤的思想深入探讨和广泛传播的发展态势。其研究内容涉及吕坤的经济、政治、哲学、实政、文学和音韵学等各方面的思想,其研究成果反映了对于吕坤思想的学术探讨逐步加深和研究范围更加扩大,学术研究的视角更加宽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论汉末吕布     
纷乱复杂的汉末世局,使得边地武人出身的吕布能够参与高层政治,凭借诛杀董卓的功绩与自己的勇武,在大姓、名士为主流的时代异军突起,跻身为汉末群雄之一。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以其独特的一生,折射出了汉末社会的种种现象,例如边地州郡的特殊风俗、名士与大姓之间的不协调和武人割据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19.
《易经》是筮法与思想的融合体,秦汉间的易学发展史是筮法与思想互动的历史。孔子儒学有着坚实的礼乐文化背景,而《易传》哲学则是战国时期礼乐文化被消解时的产物,因其对“天人关系”这一传统论题给予重新而系统论述,完成了先秦儒学对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构建。西汉董仲舒将人和天的关系推到极致,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新天道,但其并没有完成占验新天道的筮法构建。西汉中后期的官方易学出现一系列对民间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改造运动.最终由孟喜、京房在其新易学的体系内完成了对推演“天人感应”之术的系统构建,由之也形成了“易为经首”的经学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