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马"词群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丰富的一个词群,对其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剖析"马"词群的造词法。在这些造词理据中,单纯词使用的是同源性造词理据和模拟性造词理据;合成词表现出来的是直接性理据、相似性理据和相关性理据;熟语中,成语的造词理据是典故性,惯用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歇后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谚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X领”词族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X领”词族为例,首先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机理,即转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方式,其次进一步追问转喻为什么能够在“X领”词族中运作,运作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并运用“内涵外延”传承说对此做出详细的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X领”词族的认知分析,能为其他新兴词语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往对称谓名词的研究多囿限于类别、词缀等问题的探讨上,较少针对某一特定封闭域进行定量分析。其实,即使词法模式相同的称谓名词内部也存在异质性。以“大/小+X”认知类指人名词为例,聚焦于词汇化结果这一向度上观照,这类词存在四种语义类别:描述人的内在品性、突显人的社会地位、强调人的属性特征、标指人的身份角色;聚焦于词汇化过程这一向度上考量,“大+X”与“小+X”在音节数目、组配能力及语义生成机制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现象可以从“大”与“小”的语义特征和有无标记两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4.
杨秋兰 《考试周刊》2009,(35):39-40
在现代汉语中。“很+名词”的结构大量出现.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一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复合名词结构形式简洁清晰,但语义关系却甚为复杂,复合名词的整体含义往往不等同于构成成分概念含义的简单累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相似文献   

6.
戴彩红 《文教资料》2010,(15):26-28
本文研究探讨“不要太+名词”构式中句法与语义接口的问题。本文从语言系统内外寻找名词进入此构式的动因和理据:语言系统内部的缺省特征,尤其是不确定性让明确表达的语言词汇的意义只是提供语言交际中的激活语言开放百科知识系统的通道:而同时构式压制和认知过程中的转喻机制让名词结构顺利进入此构式。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本文发现语言的变化和创新是由于语言的内部的理据和语言外部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机制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7.
造词法不仅是一种创造新词的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物名+颜色词"类造词法所创造的新词,也表示颜色,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它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颜色词及状态形容词的独有特色。细致分析这种不同,既有助于我们对此类颜色词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进一步剖析造词法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兴流行构式"柠檬X"是当下年轻群体在面对自身与现实美好差距时内心酸楚由此而产生羡慕嫉妒的情绪表达。拟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框架,描写"柠檬X"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句法结构、语义功能及语用效果,最后基于模因论视阈对其生成机制展开认知研究,试图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规律,探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作为目前流行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类别特征,然后运用沈家煊提出的"转喻的认知模型"来探讨这一结构的转喻本质,最后讨论该结构的语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海X”词族的词义解说,以及对“海X”词族名词的造词方式与词语语义特征的分析,揭示网络词族造词方式分为非组合式和组合式两大类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及导致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及其修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中,"非常中国"之类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已司空见惯,对这种超常规有标记结构存在的合理性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其存在理据,并从语用修辞学的角度探讨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有+名词"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该结构的新解释,认为该结构里还存在转喻手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虽悖常规,在使用中却相当流行。根据基于使用的模型分析,孩结构的合成过程表现为一个连锁认知过程,包含了感知、选择、激活、范畴化和整合五个认知步骤。该合成过程不仅表征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合理性,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裸"族词中的X由身体到物品事物一直到行为方式,其词义也相应地由原始的内涵意义"赤身裸体"到其隐喻义"没有包装"一直到其再概念化的隐喻义"公开、透明、完全、彻底"。"裸"义不断扩展、引申,成为时下的流行语。由此可见,隐喻义是语义产生的重要渠道,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汉语词汇和词义流行与泛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新闻报道、网络论坛,甚至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等各种文字载体均出现了"门"族词语"繁殖"现象,并呈现有增无减势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转喻现象。作者运用英汉语料,从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来诠释和论证这一现象,以探索"门"族词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作者也探索性地提出了"门"族词转喻认知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假说,并主张其凸显的不确定性和复合性,这是对于原型理论的发展和案例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中"爹"的意义已有变化。从"爹"到"X爹"意义都已有所拓展,出现了明显的虚化、泛化倾向,导致"X爹"语义虚化的认知理据是隐喻,当然也有社会不公、道德失范、潜规则盛行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莫汉“恐惧”情感隐喻的比较研究,对比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隐含的模式:相似性揭示了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具有普遍性;而差异性则说明情感隐喻同时受到英汉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种差异,呈现出地域环境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等含义。  相似文献   

20.
名词化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但对名词化现象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认知层面的探讨。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交际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关联进而推出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试图根据关联理论从最佳关联和认知语境两方面分析名词化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