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艳 《文教资料》2009,(16):65-66
凯特·肖邦作为19世纪末女性意识高涨时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经常被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加以解读,本文将她的短篇小说<一双长统丝袜>放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来分析.本文指出,小说女主人公已经不满于婚姻对她自我的压抑,但她选择以消费的方式来逃避,当她沉迷在消费的狂欢中的时候,她依然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 twood)是加拿大当代文坛享有国际声誉的女作家,其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反映出消费社会中女性丧失自我,无所适从的主题.本文从消费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两性关系,探讨小说中消费与被消费、支配与从属的两性关系以及作者对构建和谐两性关系的初次尝试.  相似文献   

3.
《山祭》塑造了宋老师、冬花、姚子怀、庞聋得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来审视人性和人道.小说以宋老师为第一视角,通过他在观音山的工作生活经历,展现艰苦的自然环境对人性的考验以及荒唐的政治运动对人心、人性和人道的摧残.宋老师经历了由善良到堕落,再通过自我救赎重新找回人性的过程.小说试图通过这样一个主要人物形象来揭露人性,同时又通过他成功的自我救赎来赞美人性,呼唤人性美.  相似文献   

4.
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于1973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小说.该小说讲述了45岁的女主人公凯特遇到心理危机,并在一个夏天艰苦寻找自我的历程.而对于该小说中的结局部分,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小说的结局是积极的,而有的学者认为该小说的结局是消极的.本文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小说中对人物塑造有较大影响的隐喻“海豹”进行分析,并藉此来解读小说的结局.通过研究发现,女主人公凯特自我寻找的历程同海豹寻找海洋的历程一样,最后的结局是海豹找到了海洋,凯特也找到了内心中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张洁十几年来小说创作的总体把握,指出张洁小说风格已发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张洁式的文体、语言、行文节奏及个人情绪的严重流露与早期创作大相径庭.本文认为这种转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也并未普遍地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昆德拉写作的基本方式的理解是,他是对通过阐释一个个意义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语词在具体情境中的意思,来表达自我,这些语词是他结构小说的基本单位,人们把它们称作小说诗意.他通过这些"诗意"来看世界,理解生活,表达自我,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个体存在的思考,源于他这个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借助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深层精神结构予以分析,通过对主人公"本我"自我"超我"的剖析来揭示小说基于自然情结、强调精神追求的艺术品质,来发掘艾米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视觉时代的小说消费受消费逻辑和市场法则的牵引,试图通过娱乐性达到感性解放,通过“物”的占有和消费,实现经济利益及由此而来的社会文化身份的确认,而这一切不过是消费意识形态在小说领域导演的一场乌托邦式的滑稽剧。读者在消费中“缺席”,失去了真正的阅读自由;作家被名利挟持,放弃了精英的文化身份,成为普通商品的制作者。而小说文本因此呈现出欲望化、图像化、浅表化的“反美学”特征。作家、作品和读者在小说艺术中的同时缺失,导致了小说艺术在自身历史发展中的迷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鲁迅与日本近代文学的关系、鲁迅的自我小说与日本自我小说在理论和创作上的异同等方面,探讨了鲁迅创作自我小说的原因及其自我小说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里主人公马洛自我心路历程的追寻的分析,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及殖民主义的黑暗.  相似文献   

11.
《巴比特》是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对房地产商人巴比特的刻画,形象生动地向大众展示了20年代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特征。从消费伦理视角看,小说中人与社会之间是占有式的消费方式,人与人之间是利益扭曲的,自我个性也面临着消失的状态。这对探究美国商业的发展、美国人的文化精神,甚至我国当代社会的消费伦理构建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色笔记》是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采用大胆创新的叙述方式,以其深度和细节,写出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复杂自我,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将作品的主题深刻地表达出来.本文试图从象征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3.
孤独感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感觉,但从某种程度来说,孤独感的存在是合理的、有益的.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在感到孤独的时候,致力于寻找缓解与释放孤独感的途径--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爱的追寻、对社会的关心、享受孤独感等方式来进行自我疗救.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模式和人生态度引起读者共鸣,给现实中的都市人找到了排解自身孤独感等消极感受的途径,为都市人提供了在自我经营的富有诗意的小天地中生活下去的现实而有效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发现中国网络文学文本的交互式创新、消费机制、审查机制最受西方学界关注.其重视交互式创新背后蕴藏着的是作者及读者对于文化历史和自我身份的构建.在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消费机制时,将中国网络文学空间视为各方关系交织的文化场,而互联网有效实现了其中各类角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类有认知自我、复制自我的原始本能和冲动,人类的这种特殊情结在小说<呼啸山庄>中得到了有效的表现.小说中的主人公希克厉就具有人类的这种强烈冲动,他把仇人的儿子哈里顿作为自己生命得以重新延伸的载体,以此来静观自我的生命,因此,<呼啸山庄>具有了人类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可以吃的女人》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小说.通过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包括话语理论、凝视机制、权力生理学等学说对小说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分析了女主人公从迷失自我到找回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罗杰斯的"反射"理论来理解莱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并分析她是怎样在这部具有自我代表性的作品中,采用心理疗法的形式,以心理分析和小说人物的双重身份,通过以镜自鉴、以镜鉴世来构建自我的。  相似文献   

18.
在《赫索格》中,索尔·贝娄运用了一个全知叙述者和人物-叙述者赫索格,来讲述故事。尽管作者主要通过内心独白、自由间接思想和心理叙事等意识流技巧来讲述故事、揭示赫索格的内心世界,但赫索格却是一个不可靠叙述者。叙事视角的转换和不同人称("他"、"你"、"我")之间的转换表明了赫索格之言说自我、内在自我和分裂自我。在小说末尾,赫索格终于战胜了自我,平静地回到了路德村,这种环形结构式该小说的叙述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9.
阿特伍德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中,通过玛丽安、邓肯和彼得三个原型角色书写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哲学寓言。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小说可以被解读为一部关于普遍意义上的自我危机的叙事而非两性对立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描述的自我的种种防御机制以及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冲突,希冀通过这种分析剖析阿特伍德对小说的“女性主义”标签的反对,还原作者所说的“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部分原貌。  相似文献   

20.
刘锦翠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31-132,140
以"镜像"为切入点,从德拉布尔小说的自传色彩、德拉布尔的创作心理来探讨作家如何在小说中探索自我,建构自我以及实现自我。指出德拉布尔以其充满自传色彩的作品,将现实生活和虚构文本进行了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