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长春市8所学校的1 527名大、中、小学生为被试,通过自编问卷(性别观念调查问卷)对他们在学校领域、家庭领域、职业领域的性别平等意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在发展趋势上,小学生性别平等意识较低,中学阶段性别平等意识有所提高,但在大学阶段又重现下降趋势;(2)在性别差异方面,在各学段女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性别平等意识初中阶段最强,男生性别平等意识高中阶段最强;(3)在不同领域中,被试在职业领域的性别平等意识最低,家庭和学校领域的性别平等意识显著高于职业领域。根据研究结果,对性别平等教育提出了建议,指出小学和大学阶段是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时期,男生群体尤其需要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职业领域的性别平等问题应成为教育重点。  相似文献   

2.
父母性别平等意识是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实践的前提,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苏州市930位3-6岁幼儿家长的性别平等意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父母性别平等意识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性别平等意识由高到低依次为:性别能力、性别分工、生理性别知觉;母亲的性别平等意识显著高于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幼儿父母的性别平等意识越高;男孩父母与女孩父母在性别平等意识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追求教育上的性别平等.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性平等尊严是人的现代化课题中的应有之义,这是现代文明的共识".性别平等教育是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权利和事业不断进步的重中之重.文章将从性别不...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解读麻省理工学院出台的女教师地位调查报告后,本文发现该校五大学院的女教师在招聘、就职、资源分配和家庭责任承担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本文探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应对措施及其显著效果,提炼出该校在应对女教师在学术职业遭受性别不平等问题上取得的四条经验: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相关专业机构给予支持;基于证据制订决策与措施;唤醒和提升女性性别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女性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当代女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当代女性虽然已从古代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中挣脱出来,但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所以,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增强全社会的性别意识,促进女性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师范院校因其示范性、人文性、延续性的特点,在加强大学生性别平等教育方面责无旁贷。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着手,把科学的性别平等意识纳入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对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性别教育,努力做好性别平等工作,推进社会正常、有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现男女平等是衡 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性别观念的状况’衡量着 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程度。而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 的希望。在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让 他们学会尊重两性平等的权利和价值。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 在对中小学生开展性别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 要从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与法治课在 培养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观的重要性,围绕道德 与法治学科如何实现性别平等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性别平等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推进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公共政策及法律因素、女性自身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诸多原因引起了许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采取一切措施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徐莉  张荣余 《培训与研究》2008,25(11):65-69
性别平等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推进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公共政策及法律因素、女性自身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诸多原因引起了许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采取一切措施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在阐释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具体路径。文章认为,重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健康成长、自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根本途径是家庭一学校一社会的合力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社会教育是环境保障。只有当三种教育彼此协调、互相促进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从而真正起到促进其成长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是促进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的学校教育在多个不同侧面和环节尚存在着性别偏斜和性别歧视现象,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和措施,消除教育领域中各种或明或暗的性别不平等因素,以促进两性平等及女性的成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调查发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意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男女平等观不成熟,教师的女性家庭角色意识浓厚,教师的女性发展观念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的性别态度不公正,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因此,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改变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将性别意识纳入教育立法、教育政策中,并在具体的项目和方案中加以实施;同时对教师进行性别教育,如在师范院校和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中增加性别教育内容,还要提高在职教师对性别观念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从已有的有关家庭权力研究的成果看,性别平等与否是一个核心议题.首先,家庭权力是一种立体网状分布,其至少存在着婚姻、代际、个人这三个维度,家庭成员角色身份的多样性使得家庭权力领域内部形成多样且重叠/交错的权力空间;其次,由于在权力空间中的集聚点不同,占据的权力领地不同,家庭成员拥有的权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三,家庭权力性别分布的变化与整个社会一文化大背景相伴随,具有本地化和受多种机制运作控制的特征,并且由此,即使是女权的扩展,也并不一定就是纯粹的妇女的胜利.研究证实,今天中国家庭权力的性别格局就总体而言,仍呈男强女弱的不平等态势,但在不同维度和权力空间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而夫妻权力已成为家庭主导性的控制权力.这表明,就实质而言,家庭权力的性别格局应是多维度的网状分布,而不是单维度的性别分布.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存在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其不平等形成并延续的主要因素是简单的生产方式、陈腐的意识形态和紊乱的性秩序;要最终达到社会性别平等的目的,就要是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阐述了社会性别差异对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指出了性别不等所形成机制,并指出了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党艳芳 《文教资料》2009,(30):165-166
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两性的不平等,其原因不在于男女两性本质的差异,社会性别文化是高等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所在。高等教育是传递传统文化和意识的关键环节。也在有意无意地反映和复制着社会性别关系。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的首要因素,更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各领域男女平等的整体实现。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本身是围绕"性别问题"发展起来的,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在论述和解决"性别问题"时,女性主义有三条清晰的线索:一是关注点从侧重生理性别转到强调社会性别,从性别本质论转到性别建构论;二是围绕"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从主张通过缩小、消除性别差异,转到主张通过承认乃至张扬性别差异来实现性别平等;三是从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产生的根源及不平等表现的反思,发展到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与颠覆。  相似文献   

19.
数字空间中性别身份的建构,女性主体性不足,缺乏话语权,容易被边缘化、污名化,成为数字泄露、数字身份暴力的受害者。算法偏见、数字系统内隐式性别歧视层出不穷,成为数字时代性别平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在未来的数字教育中,优化性别平等教育,加大女性在数字技术发展中的性别比,提升女性数字素养,加强数字信息发布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强化数字监管部门的性别平等理念,有利于构建性别友好的数字平等空间。  相似文献   

20.
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但性别平等并未达到理想状态,特别是妇女的健康保障、受高等教育程度、职业选择、家庭地位、政治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